………………
傍晚时分,刘瑾向朱厚照回报,称玻璃镜在京城市场极为广大,已经有些客商借献玻璃镜之机打探大明朝廷的情况。
随后刘瑾将东厂探子是如何发现这一情况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审讯这些人的经过给完完整整叙述了一遍。
原来这些商人都是一些晋商,只是相对于邓开顺等晋商而言,他们的体量还太小,但是这对于他们而言恰恰是好事,因为虽然晋商这一标签确实耀眼,但是却会阻碍他们的行动,时人多有关注晋商的,他们的行动常暴露于世人面前。
但是这些商人,由于他们的体量小,做起事情来自是得心应手许多,之前朝廷处死了五大晋商,他们自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又不清楚朝廷对待晋商到底是何态度,所以才会携带了大量财富以及稀古玩等,希望能够探知一二对自己有利的消息。
朱厚照听完之后没有说话,大明自建国以来,奉行重农抑商的策略,这一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朱厚照看来,这也对后来满清入关、大明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农业虽然是一国之根本,但是由于农业自身的限制,并不能为国家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的财富。
朱厚照早有改变这种状况之心,但是他知道,此事也急不得,现在大明的财富大多掌握在江南士绅手,这对于皇权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朱厚照在思索如何消除这些士绅对皇权的挑战,同时又能使得国富民强,消弱贫富差距。
“他们除了想要了解朝廷对晋商的态度之外,还做了什么?”朱厚照对此有些好。
刘瑾答道:“皇,被逮到的几个人,有一个晋商交代,之前他在沿海之时,曾与东瀛人有生意的往来,只是朝廷不开放海禁,他的生意做的也并不大,现在他来京城的目的,是想要看看朝廷是否会开放海禁。”
朱厚照闻言扑哧一声笑了,这个理由未免也太蹩脚了吧,大明历来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最为低下,而且开放海禁的事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决定的。
“东瀛近年来有什么动静?”既然说到了东瀛,朱厚照顺口多问了一句,而且东瀛似乎一直都与大明的诸多变故有关,朱厚照正好也趁机了解一下东瀛的情况。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