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陛下在江南之时隐姓埋名并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张岳虽然贵为镇抚司指挥使,但是他却丝毫没有得知陛下的下落,也正因为此,厉王称帝与陛下一较长短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宣告破产了。
再然后是鞑靼的犯边问题了,在这个问题,张岳的作用并不大,因为鞑靼部小王子与戎奴和女真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张岳自己也犯不着主动贴前去,不过陛下离开京城亲征鞑靼之事倒是张岳告诉的漠王。
由于张岳此事涉及到诸多大明机密,并不可以将其审讯结果和处置结果公之于众,所以最终皇帝陛下下旨将张岳秘密凌迟处死,并夷其九族,对于曾和漠王有瓜葛,早已被锦衣卫给监视起来的郑柄孺也被朱厚照下旨处死,因为其父右佥都御史郑士昌在孝宗之时因贪污被诛,现在他不仅不感念皇恩浩荡,没有将其发配充军,还录其为庶吉士,反倒是对当今皇帝陛下心怀怨念,因此朱厚照也没有跟他客气,除了处死了他本人之外,朱厚照还下旨夷其三族,以绝后患!
对于漠王本人,朱厚照既没有下旨处死他,也没有下旨放了他,只是命孙东远将其关在诏狱内,严加看管,等候有用之机。
郑柄孺被处死本是一件没有波澜的事情,不过这却给了一个小人物登场的机会。
郑柄孺此前曾任翰林院检讨,官职不大,事情不少,但是郑柄孺的心思不在为陛下做事,所以其在翰林院的行事风格可想而知,那自然是得过且过之状了,此时,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严嵩看不下去了,向皇帝陛下奏弹劾郑柄孺,不过由于当时皇帝陛下北征戎奴,再加这两人俱是小官,严嵩所奏之事也都是小事,因此当时的内阁辅臣,现在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将此事压了下来,只是派人教训了郑柄孺几句,同时又派人鼓励了严嵩几句,让其在翰林院继续好好工作。
严嵩原以为此事这样过去了,他还是继续在翰林院做他的编修,郑柄孺还是在翰林院做翰林院检讨,两人之间虽有仇视但是因为同在一个部门工作,所以还是相安无事的状态。
但是郑柄孺被处死并且被夷灭三族之后,李东阳突然想到了严嵩之前的那封奏折来了,于是他便亲自向皇帝陛下奏,陈言严嵩与郑柄孺之事,朱厚照虽然知道严嵩是历史有名的大奸臣,但是由于明史被野猪皮篡改,所以他也不敢尽信史书所载,因此他决定给严嵩一个机会,着令严嵩管理国子监,于是严嵩此一步登天。
严嵩的父亲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举,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