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田丰和沮授这两位谋士的言行,让袁绍不太开心。
曹操也不太开心。按照道理,他击溃了刘备,让自己的后方稳固,应该高兴才对。可他就是不开心——没有抓住刘备。
放虎归山的事儿,折算起来,曹操已经干了两次。这次本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至刘备于死地。奈何,刘备在战场中练就了脚踩西瓜皮的本事,并且无比精通与熟练到让曹操惊愕的程度。
刘备更不开心。被曹操打败,老婆没了,大将没了,身边只剩下靠嘴吃饭的书生,只好求救袁绍。一路奔波,到头来还是回到原点。漫漫长夜,如何睡眠?
值得安慰的是,袁绍的态度不错,不仅让儿子袁谭接待刘备,自己也出郭两百里相迎。刘备刻意经营的“名声效应”于此时开始显露端倪。
有一个人挺开心,无论战场还是情场。这个人,就是孙策。
孙策,字伯符,生于公元175年。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天下发生了很多事。如,袁绍击败韩馥,占了邺城,为夺取天下造就了有利基础。荀彧投靠了曹操,谋划了荀彧版“隆中对”。可这些,对于十七岁的孙策来说,都不想知道,因为老爸死了。
孙坚是被黄祖杀死的,黄祖是刘表的手下。复仇的种子,在怒火中生根发芽。因此,孙氏兄弟一辈子都无法原谅刘表。
童年戛然停止在十七岁的雨季,多少令人感到惋惜。
在一个烟雨绵绸的早上,孙策携其弟孙权,扶其母吴氏来到了曲阿。吴氏的哥哥,孙策的舅舅吴景就在曲阿。将父亲暂时安葬在曲阿后,孙策与舅舅商议对策。
吴景说:“若要复仇,没有军队是不行的。而要想获取军队,非找袁术不可。”孙坚曾投靠袁术,并在袁术的威胁下,交出了传国玉玺。在孙坚死后,袁术就把孙坚的部队留为己用。
孙策点点头,牢牢记住了舅舅的话。
三年后的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在启程投靠袁术之前,先去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跟张昭齐名的张纮。
张纮,字子刚,广陵人。
他的所学、所知、所用,跟很多谋士不太一样,比较特殊在:先研究《易经》,后来又学习韩诗、《礼记》以及《左氏春秋》。可谓博学庞杂,又粗略精通。
这么一个大知识分子,在战乱的年代是颇受那些野心家们喜欢的。如,杀猪仔何进曾想让他辅佐自己,张纮当然不答应,拒绝了。后来为了避难,就去了江东。
观古代谋士,尤其是三国这段霍乱时期的谋士,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非能完成自我不可。换句话说,荣华诚可贵,名声价更高。但为才华故,二者皆可抛。你可以一战倾人城,二战倾人国,只是,不能够让我展现才华,你就无法让我倾倒。
所以,真正的谋士,一直在等,等那个可以让自己自由发挥才能的“明主”出现。可又有多少人淹没于这种等待,备受寂寞煎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