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话:三星的困惑 夜市王
“先前在法国,当我努力在创造不同菜色时,我会怀疑自己,担心人们的反应。但是现在在台湾,我再也不会质疑自己,我一点也不在乎,无拘无束,我的料理变得自由了。”
因为之前的餐厅老板无法接受李千娜创新的理念,于是李千娜辞掉了工作,她回到了自己小时候生长的故乡─台湾,遇到了她的小时候玩伴侯亚,两人决定合伙开一间法式料理餐厅,这样她就能做出更多快意随性的料理。他和侯亚两人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寻觅开店地点,好不容易在高雄爱河旁找到了一间小店面。
刚开始营业时,小小的餐厅里可摆上二十张桌子,每一餐服务的食客不会超过五十人。一开始只有五名员工,李千娜和一个助理在厨房,侯亚和一个服务生负责用餐区,再加上一个洗碗工,而且还没有正式的菜单,只有每日更换的手写的临时菜单。
千娜对美食是非常的执着,她每周都会跑去大高雄市郊区食品批发市场做采买,她买的不多,每次能带回来的货只是店里材料供应量的十分之一,其实不需要那么辛苦的去市场,事实上逛市场的真正任务是考察,看看市场里面有什么货?听听农民在谈论些什么?这些农作物是如何运来的?成长季节是如何长成的?
市场上与千娜做生意的人,大多都不晓得她是名厨,有位粗壮的送货员得知千娜是厨师之后,耸耸肩地说道:“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是在餐厅里工作。”
一个水果贩对千娜很赞赏:“她从不会叫别人帮她代买东西,总是都亲自来现场看,她是个很棒的大厨,做人很谦虚。”
千娜会在批发市场里待上四个小时,跑遍了大半的摊位,买了樱桃、草莓、白桃、杏桃、哈密瓜、柠檬、豌豆、洋菇、杏仁、牛奶和优格、龙蒿、香菜、罗勒、荷兰芹、茴香,还有几束花。顺便打电话给个某位渔夫,他满载海鲂和金枪鱼刚回到码头,千娜会请他把鱼送来餐厅,这些鱼隔天早上就会送到。
虽然批发市场之行仅具象征意义,但是千娜对每样采买的农产品像是法院检查呈堂证供般仔细查看,试吃的水果大概有小果园那么多,每次交易都像是天人交战,成本不在考虑之列,她从来不看价钱,质量才是唯一的考虑。
从梨山刚运来的水梨是她犹豫不决的主要品项,她只买了二十颗水梨,却是在三个不同摊位买的,而且最后才选上几小篮。有一次她站在一大箱水梨的前面犹豫了许久,最后连她都受不了自己的强迫症,大笑着说:“你能想象花了一小时才买了一箱水梨吗?”
台湾近来刮起一阵米其林风潮,只要标榜米其林星级,餐厅便成为座无虚席的盛况。千娜的la-maison受到台湾饕客的尊崇,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米其林调查人员说:“不管吃过几次,李千娜的法式料理总是令人赞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