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太爷家的公子中了秀才,要办三天流水席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广阳县,但凡有些头脸的人家都来了,阮从书作为县令,将收到的所有礼金都买了粮食,全部给了贫困人家,又因他平时为官比较清明,且是地道的广阳县人,一时间被老百姓传颂为青天大老爷。
十月金秋之前,姜家终于来人了,在这之前,姜氏急得嘴里都起了泡,好在人还是来了,虽然有些晚。
“怎么这时候才来?”姜氏有些埋怨。自从青平寺回来,她几乎夜不能寐,生怕那赵家瞧上了容若。后来安平中了秀才,她就更担心了,儿子有出息本是好事,可也给容若多了一条被赵家看上的理由。这一日日熬着,熬得他满嘴的燎泡,好在那赵家始终没个动静,本来是好事,可心里总是不踏实,谁知道那赵家憋着什么坏呢。
“时间不凑巧,你来信儿时我正在外头走镖呢,等我收到信儿时秀才试都考完了。”姜家来的是姜成栋,他把姜凌和阮家几口人送到檀州府后,便带着姜母回了姜家,之后便去走镖了。
“怎么样,凌哥儿可是考上了?”顾不得埋怨兄弟,姜氏很是关心姜凌。
“没中。”姜凌虽然没中,但是姜成栋并不如何在意,他儿子才十三,没中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哎呀……他年纪小,不中也正常,就是下场试试而已,你可千万看住了凌哥儿,多多开导他。”因着安平中了,姜氏很是担心凌哥儿,他们表兄弟就差了一岁,很怕凌哥儿心里不平衡,最后毁了他。
“你放心,这孩子年纪虽小,心里有数呢,还叫我代他恭喜平哥儿呢,说是下次再下场试试,从竹说了,他的文章火候差不多了,再磨炼磨炼就成。”姜成栋对儿子的心胸很满意,儿子自小养在阮家,故此他对妹夫不仅是满意,更是很感激的。
“那就好那就好。”姜氏拍拍胸口,她自是希望凌哥儿能中举的,不然就他那小身板,像他哥一样走镖是不可能的。
“我信里写的事,你考虑得怎样了?”姜氏目前最在意的是这个。
“我跟咱娘和你嫂子商量过了,这就把亲事正经定下。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自不必说,就是若姐儿的模样品行那也是万里挑一的,你大嫂很是欢喜。”姜大嫂娘家跟姜家是一样的,都是江湖人,所以姜大嫂的性子与姜氏年轻时的性子很像,不过后来姜氏嫁入读书人家,性子磨了磨,反倒有些安静了,姜大嫂却不然,愈发泼辣爽利了。容若的性子属于姜家和阮家的结合品,既有江湖人家的泼辣,又有读书人家的文静,很是符合姜大嫂对小儿媳妇的畅想。
如此,两家便默认了这门亲事,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姜家重金请了官媒,将姜凌与容若的亲事就此定下了。
容若的亲事一定,很快就到了高家给容李下聘的日子,当那些聘礼流水儿一般地抬进阮家,纵使之前已经看过了礼单,仍是被震了一下。
“大姐姐,高家可真看重你。”容若很是羡慕,同时又很开心,家里姐妹们嫁得好,对她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说的什么话,他们家不看重,咱们也不会叫大姐姐嫁过去了。”容李撇撇嘴,觉得高家的看重是容华当得的。
“你总有理。”容若也学着撇了撇嘴儿,又道:“我听凌哥哥说大宅门里规矩多,大姐姐那你可得小心点,实在不行你就回家来,妹妹给你做主。”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容华摸了摸两姐妹的头,既开心又感动。
十月底迎来了容李成亲的日子。提前几日,阮家的兄弟姐妹们便陆续给容李添了妆,实际上几个孩子并没有什么积蓄,给姐姐添妆也都是一些小玩意儿,表表心意。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姜凌和容桃的添妆礼了,姜凌的是几张银票,容桃是一匣子她最爱吃的点心。
那银票是容若拿出来的,原是姜凌走之前给了她,叫她帮忙给容华的。
容华看着弟弟妹妹们的小脸,心里涨得慌。她是家里第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备受宠爱,哪怕是长子安青也是不及她的。她打小看着弟妹们长大,说不感动那是假的,尤其姜凌,这是怕阮家陪给她的嫁妆不够用,她在婆家手头紧呢。
平生第一次,端庄稳重永远一副大人模样的容华,嘤嘤哭起来。
“大喜的日子哭什么呢,这都是弟弟妹妹们的心意呢。”魏氏很是开心,礼不在贵重,在于孩子们的心意,只要孩子们永远都拧成一股绳,阮家就永远都会繁荣昌盛下去。
“大姐姐,别哭了,给你吃。”容桃竟是将她给容华的添妆礼打开了,捏出一块儿点心,小手拿着递到容华的嘴边儿。
容华被她逗得“噗嗤”一笑,抹了抹眼睛,捏了捏容桃的小脸,笑道:“哪有刚送人就给吃了的?”张嘴“嗷呜”一口吃掉了,惹得容桃咯咯笑。
姐妹几个都依偎在容华身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满脸的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