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8  在希望的田野上上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蕙兰,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和天远决不会翻旧账的,你只管放心吧!”若凤手持毛巾擦着蕙兰眼角的泪水,语气诚恳的说道。

蕙兰仿佛没有听见若凤的话,只管絮絮叨叨的说道:“天远,若凤,我在咱们‘天凤’公司干了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你给我定的工资,我一分钱也没有领过,全部存在了若桐那里,一来是家贼难防,害怕王天朋偷偷的拿了出去胡花,二来是打算等积攒得差不多了,就把家里的那一院破房全部翻修翻修。……这钱我现在不要了,就算是我代替王天朋对你们全家的一点补偿吧!”

说完,蕙兰便站起身来,一把抱起苗苗头也不回的朝向院外走去;张天远和若凤追出门楼的时候,两人早已走到十丈开外的地方了。

由于蕙兰的突然到访,大家又想起了王天朋,想起了往昔那些多舛的岁月,想起了村里那些人世的沧桑,一时间,竟都沉默下来,久久的没有话说。再坐一会儿,李进前和碧桃便站起身来准备带着洋洋前往“天凤宾馆”歇息,而赵夏莲也要带着麦兜回往自己家里去了。

张天远和若凤一直送出老远,回到院里,若凤望了有些郁郁不乐的张天远一眼,大声把若桐从楼顶上叫了下来:“怎么回事,蕙兰的工资竟然一分钱也没有领过?”

若桐的回答和蕙兰刚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出入。

“那……蕙兰的工资现在累计到了多少钱?”若凤再次开口问道。

若桐答道:“大约三万五六千元吧!”

蕙兰这次没看张天远,只大声说道:“若桐,记得明天早上把蕙兰的工资一分不少的给送上门去;对了,另外再备上两千元,算是公司对于王天朋出事的一点安慰吧。绳打细处断,天杀薄命人。王天朋一走,这孤儿寡母的,往后日子就越发的艰难了。唉,也不知道是哪辈子造的孽,竟摊上了这么一个混帐男人!……”

若桐狡黠的望着张天远,但张天远却转过头去,仿佛既未听到若凤的话,也未看到若桐的眼神。

月光如水蝉鸣似歌的乡村小道间,碧桃带着洋洋和麦兜走在前面,而李进前和赵夏莲则远远的落在后面,两人穿过葱茏茂密、青翠逼人而枝叶又不时轻拂脸面手脚的酒黍秧苗,听着草丛碧叶深处传出的蟋蟀、蚰子、纺织娘以及其他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虫子的弹奏吟唱,一面随意的漫步,一面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闲话。

聊着聊着,就聊到正题上面了。

赵夏莲聊的是镇村两级的工作问题。她说目前全市的土地“三权分置”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已经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多家媒体记者的注意;而仲景村的“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建设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前段时间虽然遇上了资金瓶颈,但杨大眼刚才来了电话,说是经过不懈努力,仲景村已被破格纳入全市首批十个“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建设示范村行列,三年之内由市财政每年无偿下拨三百万元的专项扶植资金;她说目前镇党委的意思,是想再过一段时间便将她调回镇里工作,由杨大眼支书主任“一肩挑”,全面主持仲景村的工作;……

李进前谈的是近段时间“香雪”黄酒的生产营销话题。他说眼下“香雪”黄酒正在步入产销两旺势态,且公司已在全国六十六个大中城市初步设立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香雪”酒屋,今后将由酒屋在市场上专门独家直销“香雪”黄酒;下一步,公司还将继续扩大酒屋的数量与规模,力争最大限度的占领全国黄酒销售市场,并逐步向海外市场开拓进军。接下来,李进前便就酒屋的运做细节进行了具体的构想和设计。再接下来,李进前又谈起最近有人连续多次向省质检局、省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投诉“香雪”黄酒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事情;公司高层分析来分析去,感觉极有可能是同行出于竞争目的而故意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最后的结论是:事情虽然纯属子虚乌有,但是仍不可小视,需要立即派人向省质检局和省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加大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尽快为“香雪”黄酒正名……

最后,两人的话题又转到了“三产融合”上。两人一致认为,中央提出“三产融合”是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一二三产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条件,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天凤”公司负责酒黍的种植管理,“香雪”公司负责将土地上产出的酒黍酿成黄酒,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一二三产水乳交融的同步发展。照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不单在仲景村、水源镇、禾襄市,就是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必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必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必将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两人一路走一路谈,谈得既热烈又兴奋,既入迷又忘我,不知不觉间竟发现走到了“天凤宾馆”门前,直到这时赵夏莲才猛的一拍脑门,道:“呀,我原本只是送送你们的,怎么就一直送到宾馆门前了呢?”

李进前望着碧桃、洋洋和麦兜哈哈一笑,说道:“要不然我们再反过来送送你和麦兜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