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舜走下台,负责管理这座瓦子的张家子弟立即派人送上了三百文润笔,正常情况下,也就给个五六十文已经了不得了。
送给赵舜的润笔竟然是有三百文,看来张家子弟也是个精明人,知道《三国演义》的价值。
这是赵舜自己的劳动所得,当然是要收下了,就把这三百文润笔放到了怀里。
张家管事见他收了钱,放心了不少,询问道:“赵解元明天什么时候过来说书?”
赵舜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自己住的地方告诉了张家子弟,带着几人在嘉兴的瓦舍勾栏逛了几个时辰,就离开了这里。
李德之三人听了这段说书,就像是看杂剧已经上瘾的戏迷,也没有心思看瓦舍勾栏里的表演了,一门心思想着三英战吕布。
回到了住的那间酒楼,李德之实在是忍不住了,就问了起来:“大官人,这个后来怎么样了,这个三英到底是哪三英?”
赵舜听到李德之都忍不住询问三英战吕布,看来这件事已经成了,笑着说道:“三英战吕布的结果,以后再说,咱们先回去睡觉养足精神。”
“估计要不了几天,就能见到那位张家老太公了。”
第二天傍晚,赵舜带着几人又去了瓦舍勾栏,只不过没去说书,还是在瓦舍勾栏闲逛,到了很晚的时候才回去。
早早的去张家象棚里等着的客人,等到相扑都已经开场了,也没有看到赵舜的影子,大失所望。
赵舜现在可没有闲工夫关心象棚里的客人是什么想法,他正挤在人堆里面,观看一场让他都感到神奇的竿伎。
前面的人群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露天勾栏,勾栏上站着一名伎人正在表演竿伎。
竿伎和绳伎跳剑伎这些不一样,对于力量的要求远胜于对于技巧的要求,让赵舜感到惊奇的是,表演竿伎的伎人,竟然是个女人。
这名女子穿着一身蓝色道袍,像是一位道观里的坤道女冠,为这场竿伎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女道士相貌长的极为精致,身高在160左右,看起来娇小玲珑,标准的江南水乡女子。
力气却是惊人。
女道士光洁的脑门上顶着一根竿子,竿子的最上方有两条十字形的枝杈,十字枝杈上盘着五名七八岁的女童。
每名女童穿着一种颜色的衣服,一共是五种颜色,看起来炫彩夺目的如同彩虹。
彩衣女童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箜篌,一种比西方竖琴更为复杂的乐器,一边在竿子上不停的俯仰来去,一边拨动小箜篌演奏水调歌头。
三叔赵忠义看小舜看的入迷了,走到旁边买了一份糖栗子给了侄儿,叫上蔡佛狸一起把赵舜护在中间,挤到了最前面。
挤过去的时候,少不了被一些自恃强壮的汉子怒视,不过看着赵忠义和蔡佛狸的魁梧身躯,再看看自己的小体格子,只能是挤出一个勉强的笑脸,赶紧遛了。
不过也有不怕的,就是一些本地的泼皮无赖,仗着自己人多势众站在最前面,还不允许其他人站在最前排。
这要是在临安,借给这些泼皮无赖十个胆也不敢这些的蛮横,临安的大大小小官吏多如牛毛,吐口痰都有可能得罪一名官吏,哪里还敢欺行霸市。
崇德城、嘉兴城这些水运枢纽就不一样了,最多的是商贾,他们作为地头蛇巴不得得罪这些商贾,方便敲诈一笔钱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