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夏朝年轻英俊的皇上迈着稳定的步伐,缓缓步入崇政殿,走到御阶之上时,还好整以暇回首望了群臣一眼。
许多老面孔看不到了,多了许多新面孔,往日看着这些朝气勃发的新锐文士,他总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因为他们将是帝国未来的栋梁之柱,从父皇殡天到现在,算上不设年的一年,他已经在这崇政殿亲政五年零八个月。
这五年多来,他没有一天辍朝,即使高烧数日不退,也没有耽误过朝会,天启新政、削减五藩、灭安南、平西迦,四夷宾服,国库丰足,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活跃兴盛。
怎么眨个眼睛,一切都变了?一个以前甚至都没怎么听说的草原部落,悍然入侵煌煌延夏,打个盹的时间,就把整个北方闹得天翻地覆,所谓固若金汤的防线千疮百孔。
就好比一个赚了点小钱的商户回家途中遇上抢劫的,钱抢光了不说还挨了一顿狠的。这些日子以来,老是听见蒙真,蒙真,还是蒙真!年轻皇上很愤怒,想杀人,很想杀人。
何阁老、吕阁老、廖太傅、还有倚若干城的那些重臣们。。。。。。战事之初一个个义愤填膺,说的慷慨激昂,这两天一个个声音都变小了。那些朝气勃发的新锐文士,确实是前仆后继地统兵去往战场,不过都没能挡住蒙真人兵锋,只是前仆后继去送死而已。
难道朕削藩镇和行保甲法之策是错误的?亲政以来,以何卿家和吕卿家为首的重臣们众口一词请削藩镇,四个铁帽子异姓王顺利地解决了两个,还有一个蹲在安南喂蚊子,最后这个老吴家,也给削的差不多了。
重新启用军镇不可能,都杀的差不多了。保甲法定下戊兵的基本国策,使常备军可以屯田养军,将不知兵杜绝谋反漏洞,轮战促进将士战斗力提高,这么好的强兵之法怎么就养出这种一碰即溃的延夏军队呢?
“皇上,臣有本奏!”陷入沉思的年轻皇帝被一道声音惊醒,说话的是同文阁大学士,参知政事廖勤华,夏朝新锐重臣。年轻皇帝克制住心中的烦躁,微微颔首,“文渊阁十日来收到弹劾蓟辽总督袁沧海的奏折共计三十五本,罪名五八门,有贪墨军饷、贪功冒进、擅杀大将还有骄横跋扈等等不一而足。”
“那你是什么意思呢?”年轻皇帝疑惑地望着这位辅国重臣,“臣以为,应将弹劾他的官员全部撤职解送入京问罪,给袁督师加兵部尚书衔,统一调度由全国汇集而来的勤王兵马!”
“为何?袁黑脸好像没打什么胜仗啊?”年轻的皇上更疑惑了,廖参知侃侃而谈,“蒙真三路齐下,仅有袁督师一路打得有张有弛,互有攻守,至少没打大败仗,延夏兵广粮足,拖也该拖垮蒙真贼寇,切戒贪功冒进,是为不胜即胜。只要袁督师保住辽南防线,蒙真人不战即溃矣。”
小皇帝沉默片刻,“爱卿是军机重臣,言之有理有据,都依卿所奏,袁沧海加兵部尚书衔,至于弹劾他的人。。。。。。再议,言者无罪嘛。”
廖勤华心内微叹,沉默着长稽一礼,退入朝臣班列,脸上没有半分得色。
众所周知,袁沧海和廖勤华同是首辅大人的得意门生,一文一武,闪耀延夏朝堂。之前弹劾袁督师的雪片也似的弹章,大多应是出自次辅吕大人门下的官员。表面上看,首辅系的官员占了上风,实际上呢,皇上和了稀泥巴。
等到袁督师那里吃几个败仗,这些奏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小皇帝内心权衡着驭下平衡之术。
沉默少顷,殿前大太监高呼,“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又有一人举起朝勿,高呼“臣有本奏!”众臣齐刷刷看过来,赫然是集贤阁大学士吕文和,难道吕相爷要亲自上阵?
小皇帝对这位辅政重臣格外厚重,板着的脸也崩开了,温言勉励道,“学士大人请讲。”吕文和也不客气,正色说道,“五日前派至安南郡宣洞庭王钟山北上勤王的钦使回报,洞庭王不奉旨意,只带来一句口讯,哪一日皇上为吴氏平反,他哪一日就马上挥师北上抗击蒙真贼寇。”
“混账!他是在要挟朕!逆贼!大逆!”,年轻的皇帝气得满面通红,一任任的帝师都教导他,一定要警惕藩王拥兵自重,对于开国几个铁帽子家族,他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和厌恶。“锁拿吴氏的使臣怎么还没回来?再拟旨!着锁拿吴氏满门,吴氏子弟中避敌远遁的、抗旨不遵的就地格杀!”
五日前群臣计议,洞庭王手下猛将如吴,安南、西迦平定居功至伟,可调其北上勤王,谁知道竟揭下了一块疮疤。本来安南郡由洞庭王入主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割据,早已听调不听宣,现在干脆连调都不听了。
吕大学士开解道,“皇上勿要为此逆贼忧心,待蒙真人退去,西南疥癣之疾,当一鼓而定。”
年轻皇帝无由泛起一阵焦躁,天天说一鼓而定指日可待,被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再不打两个胜仗,就逼到京城门口了。看看没什么新玩意,示意太监准备退朝,这时还未回班列的吕大学士又开口说道,“臣还有本奏!”
小皇帝的耐性给消磨的差不多了,“吕爱卿请一次说完吧。”
“臣弹劾淮阳候纵子行凶,民怨沸腾,当此国难之时,理应严惩,以儆效尤!”。
小皇帝英挺的剑眉拧成一道川字,“这点小事拿朝堂上议什么?着有司查明,按律办理既是。”“凶手至今逍遥法外,说是奉了太后懿旨,拒不归案。”皇上算是清醒过来,“你说是谁?谁纵子行凶?”“淮阳候!”小皇帝脸上愈发阴沉,“不行!此事事关天家脸面,需要从长计议!”
皇帝话音未落,左右两班各出来一位侍郎,一位刑部的,一位礼部的,齐声说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上三思!”如同捅了马蜂窝一般,十数个大臣走马灯般跳出班列,异口同声请皇帝下旨严查淮阳候幼子,崇政殿顿时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