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封侯非我意  神骨万仙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提起武圣人,小伙伴肯定会想起义薄云天的关羽关云长。

可是,在我们的历史上,可以说名将如林,其中,谋略、武艺出类拔萃的,被尊为“武圣”的,就不单单是关二爷一个人了。

岳飞、戚继光,这两位都曾与与关羽合祀,并列为“武圣”。

这是这三位武圣,命运大不相同。

关羽败走麦城,死于敌人之手;岳飞打败了敌人,却死于皇帝和奸臣联手。

唯独戚继光,不仅战胜了敌人,在官场中也全身而退,是唯一善终者。

这三位武圣的不同命运,实际上,是三种不同处世哲学的体现。

一般来说,人才有两种:一是业务型人才,俗话说“搞技术”;一是领导型人才,俗话说就是“搞管理”。

而这两种分类,在三位“武圣”身上,都有体现。

我们先说关二爷。

关羽作为一名战将,在冲锋陷阵时,非常武勇,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等;而作为元帅,进行军事指挥,就不太顺利。镇守荆州时,中了陆逊、吕蒙的计谋,不但丢了战略要地,还赔上了队伍。

只能很抱歉得对二爷说,您在军事指挥上,“搞技术”略有不足。

而对于岳飞来说,称得上不世出的全能技术人才。

岳飞,在他的时代里,军事才能出类拔萃,打得金兵溃不成军;遗憾的是,岳飞不太会“搞管理”,因为他和大宋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大宋皇帝赵构,也就是大boss的战略目标不一致。

岳飞想收复河山,迎回二帝;可是,赵构心里想的却是,收复河山很好,迎回二帝很不好!

这才有了十二道金牌调岳飞,风波亭上,“莫须有”之罪,冤杀大宋中兴的最后希望。

简单分析过关羽和岳飞这两位“武圣”,就会发现,戚继光的不可多得。

作为在绵延千里海岸线上,用毕生精力抗倭的大将军,戚继光不但懂得“搞技术”,更懂得“搞管理”。

戚继光抗倭功业无人不知、福泽后代,他还留下了传世的兵书;而在官场上,如何协调上下级关系、争取最有利的资源,武圣戚继光同样出色。

以至于在嘉靖万历年间的政治斗争中,戚大帅足以自豪地说——我才是最大赢家!

无论是那位首辅掌权,严嵩也好,胡宗宪也罢,都非常支持戚继光。

到了张居正时代,他对戚继光到了一个新高度。

张居正家的大门永远对戚继光敞开,即使夜再深,也没有一个护卫敢阻拦传送书函的边关骑士。

由于懂得“搞管理”,戚继光“搞技术”的专长,才得到了最大发挥。

除去抗倭不谈,单说戚继光在蓟辽总兵任内,统兵十三年,这十三年中,蒙古人没有一次进犯,更没有发生过一次边境战争。

所以说,做“武圣”并不是单单有“武”。

当然,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戚继光,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十六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在登州,他写下了五言律诗《韬钤深处》,结尾一句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同样,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诸葛亮都是雄才大略,一代名臣贤相,无论是在三国的洪流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足以笑傲群英。

然而,在同时代,却有一个让诸葛亮甘心自叹弗如的人。

为了把这个人网罗至刘备麾下,诸葛亮费尽周折。《三国志·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由衷地公开称赞,“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彻远矣。”

诸葛亮所赞的这位“子彻”,就是刘巴。

不但诸葛亮看中刘巴,刘备也称赞刘巴说,“子彻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意思是说,子彻此人才智绝人,只有像本人这样的英雄,才能用之,之外的其他人想驾驭他,可就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