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8章 幕后黑手  这个公主不简单之历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于我们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缺少一个可以开始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像是找到开门的钥匙,欣喜比辛苦在心中要多得多,累也就是为了笑。为什么总说现在的演员不及当年那些老派演技好,因为经历真的可以沉淀在心里,让一个人丰富得多,而现在的演员基本在大学就开始想办法接戏,对生活的感悟太少了。

有天凌晨五点噩梦惊醒,醒来的时候,天微微亮,看手机,发现朋友圈有朋友在一小时前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从十二点上床,到凌晨四点还没睡着,失眠的夜,真正感受到自己像是一座孤岛。这句话突然让我颇有感触,我索性也没睡了,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样子,想起朱自清文章里提及的“瞌睡人的眼”,这一刻觉得特别贴切。

我回头去想朋友的那句话,望着天花板发了会儿呆,其实度过学生时期之后,我就很少有这种兀自矫情的时刻了,但这个时候,周围安静一片,听首歌也不是,看书也有些不合时宜,起来吃早饭好像还没有饿,朋友圈里安安静静,刷十遍也刷不出一条信息来,我觉得朋友形容的这个“孤岛”再贴切不过了。

前段时间去武汉出差,一个写作的朋友请我吃饭,他和我聊他新写的小说,新写的剧本,聊到后面就聊high了,临走的时候,他非常意犹未尽地说,和你聊天真的太开心了,武汉没有写东西的氛围,没有写作的年轻人,我常常找不到人说话,我要是再年轻点,肯定跟你一样去北京了,但是现在没办法,孤独惯了,就需要你们这些从北京上海来的朋友,让我有个缺口可以倾诉。

高中时候的英语课上,有一篇专门写《荒岛余生》的文章,那时候还没看过汤姆汉克斯的那部同名电影,只听见老师说,人啊,天一黑,就容易孤独,但是天黑天亮交替的那个瞬间,其实最孤独。想象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什么也没有,每天看到天黑天亮交替,便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又消耗了一天,而什么也做不了,那是真正的可怕。

经常会有人问我,写作的人是不是都很孤独?让我分享一下日常的生活状态。让我仔细去归纳我的生活,其实真的是有些索然无趣的,除了偶尔要出门开会,见见朋友,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关在家里,一日三餐,看书写字,煲剧看片,种种花,养养草,到楼下不远的健身房健身,偶尔帮我妈妈做的私房菜打打广告,兴致来了,用录歌软件唱唱歌,基本已经是生活的全部了。

但你说孤独吗?我觉得有一点,可悲吗,我却并不觉得。

前段时间写一个故事,一个看起来总是热热闹闹的女人,好像总是被自己心爱的人爱着,过生日那天当着朋友的面收到价值连城的礼物,炫耀一番之后,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穿金戴银,结果最终给心爱的人打电话,质问对方怎么又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最后礼物都是自己买的,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北京高楼28层,望出去是人间遍地的热闹,但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个时候,隔壁房间一对情侣打情骂俏都凸显的格外洪亮,她就坐在沙发上,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睡不着,也看不进去电视,就想着天亮快点来,这样又可以人模人样出去见人了。

原本我以为只有夜晚才让人觉得孤独,结果发了一条询问帖子在微博上,大家分享的内容来看,真是无时无刻都可能会觉得孤独。

一个朋友说,清晨五点起床的时候最孤独,要拾掇好了去上班,又害怕吵醒合租的室友,连洗脸刷牙都要用最小一股的流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疲惫不堪,可也都是自己选的生活,住得远,节约钱,就得早起搭早班地铁,才不至于挤不上去,路途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吃早饭的时间也没有,走在路上,小商小贩还没来得及摆摊,他就没入去往地铁的通道了。

另一个朋友说,早上十点一刻的时候最孤独,下课铃刚响,所有人鱼贯而出,自己混在人流之中,好像其他人都知道去哪里,但自己却浑然不知,那一刻会觉得自己很迷茫,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最孤独,偏偏就是在每天的这个时候。

还有个朋友说,冬天凌晨两点起床上厕所的时候最孤独,双脚冰冷坐在马桶上,外面只有风声,呼扇呼扇地吹,这个时候连手机都不敢看,镜子也不敢看,急急忙忙把灯打开,又急急忙忙把灯关掉,最怕稍微慢一点回到床上就睡不着了,其实孤独就是别人都睡了,你还醒着。

张爱玲在《桂花蒸阿小悲秋》里写过这样一个段落:

她把棉被铺在大菜台上,下面垫了报纸,熄了灯,与百顺将就睡下。厨房里紧小的团圆暖热里生出两只苍蝇来,在头上嗡嗡飞着。雨还是哗哗大下,忽地一个闪电,碧亮的电光里又出了一个蜘蛛,爬在白洋磁盆上。

……

雨仿佛已经停了好一会。街下有人慢悠悠叫卖食物,四个字一句,不知道卖点什么,只听得出极长极长的忧伤。一群酒醉的男女唱着外国歌,一路滑跌,嘻嘻哈哈走过去了,沉沉的夜的重压下,他们的歌是一种顶撞,轻薄,薄弱的,一下子就没有了。小贩的歌,却唱彻了一条街,一世界的烦忧都在他担子上。

张爱玲的这篇故事,讲述一个在洋人家做工的叫作丁阿小的保姆,因为男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一幕写了深夜在雇主的厨房打地铺睡觉的场景,百顺是她的孩子,就和她一起在厨房菜台上垫着报纸睡。通篇读到最后,孤独得仿佛只听见窗外的雨声。但此刻的孤独让我深刻的是,只有这样的时刻,人最知道自己是谁。

记得几年前,我还在上海的时候,总有北京的朋友唆使我到北京生活,告诉我写作的人都要到北京走一趟的,老呆在上海不行,说北京的朋友总是多些,大家可以时常聚聚。年轻的时候,谁不想多结交几个朋友,在社交圈子里得一席人脉,后来到了北京,发现果真是和上海不一样的热闹,大家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搞笑,嘻嘻哈哈,看起来一派热闹。

但这样的热闹到底是表面的。有时候,你其实并不知道你真正的朋友是谁,真正能够说话的又是谁。

去年的时候,丁丁张说要搬家,我说搬来附近住,时常可以聊天,后来丁丁张说,他没法住在东边,熟知的人太多,太杂,太嘈,就像人人都和你亲近,这种状态非常迷惑人。开始我以为他是为了表示自己已经不喜欢和年轻人一样喜欢热闹了,后来我才明白,他要的清净,是时刻保持清醒,孤独是让自己清醒最好的良药。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不管你在哪一刻觉得孤独,都不矫情。我觉得人是有必要在一些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人的,不管你是否有伴侣,是否有亲朋好友,是否总在热闹的场合中穿梭,你都应该提醒自己始终是独立自我的状态,这样,不管谁离开你,或者你离开谁,都不觉得可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