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是这样的他们,才是爱情里最真实的样子,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张志明是一个处处为春娇考虑的男人,而余春娇是一个不管张志明说什么话,都铁打不动不动心的女人,大家都成熟得谈恋爱像谈生意一样运筹帷幄,那才是最不浪漫的爱情。
如果你有一个喜欢把干冰扔进马桶里,拉着你一起看马桶腾云驾雾的男朋友,你会不动心吗?
如果你有一个随时和你讲儿时回忆,讲青涩过往,把自己最柔软一面递给你的女朋友,你会不动心吗?
如果你有一个说你说imissu,却偏偏故意打成n55!w!的男朋友,你会不动心吗?
如果你有一个拉着你去找ufo,又和你说相信怪兽存在的女朋友,你会不动心吗?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句子,说,喜欢你的那天,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当时阳光正好,而你穿了一件白衬衫。你敢说,你动心的,不是对方的孩子气吗?
我们可以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不得已的苦衷长大成人,是因为我们必须抛弃所谓的童真,才可以进入世人眼中所谓的复杂的社会,可是,我们在爱情里,最害怕的,就是丢掉了童真。
最新的《春娇救志明》中,flora对志明说,我们不能再当小孩了,是时候该长大了。但是最后,即使是志明去挽回春娇的方法,依旧是幼稚又孩子气,他扮演被打,在街边卖唱,当着众人表白,求婚,这是什么?三十六岁的男人,还做着十来岁男孩追求女生的方式,可是,春娇就是哭啊,感动啊,不是装的,是真的,为什么,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孩子气才美丽啊。
很多人说,“志明与春娇”这个系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表现出了爱情中最真实的部分,或许这不是大家憧憬的爱情,但一定是大部分人经历的爱情,可我觉得,这个系列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恰恰是把爱情里男女最孩子气的部分表现了出来,多少人因为一段感情的失去而长大了,可是志明与春娇分分合合,到底内心都是长不大的。
我们经常说不相信爱情了,是不相信带着孩子气的爱情到底可以维持多久,而志明和春娇无疑是告诉了大家,爱情最值得回味的,就是带着孩子气的彼此。
我们时常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喜欢给人生做加法,增加人际关系,增加技能,增加头衔,增加自己所谓的附加值,增加尽可能让自己这个名字熠熠生辉的一切,而在成熟之后,我们却又喜欢给人生做减法,减掉没有必要的社交,减掉拖累自己的身份,减掉无用且耗时的业余生活,让自己变得轻盈而足够纯粹。
假设一下,如果40岁的时候,你拥有了人生所谓的一切,财富,感情,事业,当一步步让自己的人生达到饱和值的时候,突然峰回路转,你在一夜之间全部失去,你是心痛还是欣喜,是难过还是开心?
我的母亲就是从四十来岁开始失去这些的,先是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两人无法继续勉强维持多年的感情而无法再容忍彼此的时候选择了分开,然后是失去财富,因为早年身体不好而辞去了工作在家,一旦离婚,就再无人维持她的生活,然后是失去了她的母亲,外婆的病在某一天突然爆发,走的时候母亲在医院痛哭,在火葬场晕了过去。
四十来岁的时候,一个又一个打击不断地冲击母亲的心,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妈似乎看穿了一切,她开始明白陪伴的短暂性,开始意识到自我独立的重要性,她对生活开始改观,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短短几年时间,她接受了生死无常,也接受了人生如戏,所以她干脆彻底把自己放开,那些所谓的失去,她开始当成是枷锁自然而然地解开。
她终于熬到了拿退休金的年纪,会自发地去旅行,开始研究电器的使用,一个人在家做饭吃饭收拾家务,每天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养花养草,远足钓鱼,然后开始去晨跑,她开始报名学车,开始关注房市,开始习惯睡前阅读,远离赌博,远离纷争,远离那些无谓的社交关系,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她好像彻底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不再去依靠,成了另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这次北京电影节上,我观看了一部叫作《将来的事》的法国电影,电影的内容很简单,一名哲学老师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名干练的中产阶级,她的课程被出版社出版销售,有一儿一女,有一个同样是老师的丈夫,虽然她母亲年老抑郁,常年烦她,但她们母女交谈时也算有趣,她有一个仰慕她的学生,有条不紊地生活,然而突然某一天,她的丈夫向她提出离婚,接着她的母亲在养老院死去,她的课程被出版社终止销售,她的儿女长大成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原本热热闹闹的房间只剩下她独自一人,还有她母亲留下的一只黑猫,对猫过敏的她却慢慢习惯了与猫相处,在这些打击下,她没有流泪,而是非常顽强地接受了一切,直到最后,她的猫也离开了她,她却像是如获新生。
这个故事听起来,丧透了,就像是不断揭穿生活的真相,让你爬不起来,可是这部电影又太真实了,当所有观众都在为女主扼腕叹息的时候,前一秒她还在和学生说:“女人过了四十岁就不值钱了。”下一秒她却非常洒脱地坐在学生的车上说:“丈夫离开了,母亲去世了,儿女长大了,好像一切都离开了我,但我却重获自由了!”
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往往拥有最复杂的身份。
试想有一天,我们所有拥有的可能都会失去,所有在意的都会变成失意,而这个时候,你会像女主一样洒脱吗?你会把失去当成自然,不会当成一无所有,而是当成重获自由。你会明白生活的常态是失去,而不是获得吗?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想到我妈,猜想那些年我在外地,她独自一人面对所有失去的神态。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来感受和倾听的,就算没有成为什么,也有意义。
同样的,我们有一天会失去自己所有的身份,回归到一无所有的状态,但记恨永远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我们原谅了生活的残忍,才会得到生活的原谅。不再去埋怨生活并斤斤计较,大概也是放自己一条生路。这大概就是生活想要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