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京城叫反叛围了个水泄不通,就有心思灵活的大臣们给自己找了个绝佳的借口,道是:“他们都是太祖太宗的嫡系血脉,堂兄弟相争,又关外姓人什么事呢?且从前悯太子之薨,也是有故事的,康王替父张目,也有道理。”
有这样想法也不在少数,
可就是大臣想开城迎高畅,城门哪里是这么容易就开得了的,且成平帝手上还有羽林,正在焦急时,宗室里忽有人站了出来,不是旁人,正是宗正韩王。
论起辈分来,韩王倒是不高,将近六十的他与成平帝还是一辈儿的,论起名声来,尽管他是宗正,也一直默默无名,只管按照两代帝王的吩咐行事,不想不出声归不出声,一出声就是个石破天惊,竟把出了一份诏书,打开看时,却是先帝的遗诏,立鲁王为太子。
若此诏书为真,那么现在这皇帝便是矫诏,便是伪帝。可这份诏书就算是真的,为什么在皇帝登基前不拿出来?一直看着伪帝倒行逆施,逼走魏国公,逼杀镇国公的时候为什么不拿出来?这些疑问都是宗室与大臣们该问的,可这些人仿佛都记不得了一样,先去鲁王府迎鲁王,要奉鲁王登基。
不想鲁王平时看着憨傻,只知道吃喝玩乐,笑嘻嘻的十分好说话,到了这时候,倒是显出太祖血脉本色来,持剑立在银安殿里,对闯进王府的大臣宗室们一顿儿怒骂,骂他们是王莽朱温,毒如蝮蛇,又说他绝对不会成为他们谋篡的帮凶,要么他们自家退出去,往皇帝面前请罪;要么就将他一剑杀了,抬着他的尸体去登基。
众人推鲁王登基,哪里是真心觉得他能做个力挽狂澜的好皇帝,不过是利用他做傀儡罢了。只消鲁王登基,他将将践祚,根基不稳,而他们这些宗室大臣又有拥立之功,也说得上话,就好哄他与高畅媾和,到时是他继续做这个傀儡皇帝,还是给高畅禅位都无关紧要,总归好商量,总比伺候行事昏聩,刻薄寡恩的皇帝强。再则,将京城献给了高畅,便是无有功劳也不会有罪衍啊。可他们想得好,没料到鲁王竟能摆出这副玉石俱焚的架势,一时还真将众人镇住了。
还是楚王明白得快,立刻越众而出,与鲁王道:“糊涂!你以为先帝是怎么去的?先帝早疑心先齐王便是叫伪帝害死,可彼时他已病重,内宫都落入伪帝手中,所以不得不拟个密诏!哪里晓得还是没逃过伪帝的毒手!如今天可怜见,叫他众叛亲离,难道你还要辜负先帝一片苦心吗?嘿嘿,便是你执意要做个好臣子好弟弟,可令郎呢?”父死子继也是一样!前头的话还能当劝说听,落后一句,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几乎就是直说你就是死了,还有你儿子呢,不能把你架上,难道还不能推你儿子上去吗?
这几句话果然有用,鲁王颜色变更,握剑的手不住地颤抖,终于缓缓下落。几个年轻些的看着鲁王的剑下垂,立时一拥而上,抱胳膊的抱胳膊,夺剑的夺剑,终于将鲁王制服,扶到一边坐下,又苦口婆心地劝他,道是:“你便不将先帝遗诏放在心上,难道也不把大梁的天下放心上吗?这也是你为人子的道理吗?”
鲁王颜色几番变更,且从来寻死的人,叫人救了,通常不会立时再死第二次,鲁王也是一般,再叫劝了这几句,终于屈服,只道:“京中光禁军就有两万,城内还有执金吾,你们又有什么!拿什么与他争呢?倒不如就此罢手,我也只当你们不曾来过。”
“殿下请看。”韩王笑着向身后一指,他身后的阴影处站着一个人,身形瘦小又穿着深色衣裳,夹杂在人群里,并不醒目,而鲁王叫韩王等人逼迫着,自然也注意不到他,直到韩王将人闪出来,鲁王的双眼立刻睁大了。
这位姓个尹,单名一个照字,生得貌不惊人,权位却重,是成平帝登基后一手简拔的禁军的护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