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再遇见不是有缘而是命中注定  遇见你,洋洋得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5.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

2

2t t v v v +=

;

6.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

:

2

s v =

比较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大小:2

2s t

v v >;(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条件:1初速度为零(即

00v =);2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a g =)

;

2.自由落体加速度g ,大小:29.8/m s ,粗略2

10/m s ,方向竖直向下;

g 值的变化:a .维度越高g 越大;b.高度越高g 越小;

3.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条件推到其规律公式:1速度公式:

t v gt =(速度-时间关系)

;

2位移公式:

212s gt =

(位移-时间关系);

3推论式: 22t v gs =(速度-位移关系)

;(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

4平均速度连等式:

22t

t v s v v t =

==;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

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是恒定值:2

s at ?=(匀变速直线运动判别式);

推广:

2()m n s s a m n t -=

-,1

2n n n s s v t ++=

(某点速度),用于分析纸带的运动。

1求加速度:

奇数段:

31

22s s a t -=

,(在此若为3段时,则去掉中间段);

偶数段:

42312()()

22s s s s a t -+-=

?,(第1个“2”代表项数,第2个“2”代表间隔差);

2.求瞬时速度:

记数点“3”的速度为:

23

32s s v t +=

,(点“3”为点“2”和“4”中间时刻)。

已知“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或“每5个点取一个记数点”,则时间间隔

0.1t s =,打点计数器的工作频率都是50hz 。

四、行车安全

反应时间0t :在此时间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反应距离

1s :即匀速直线运动的距离,初速度为0v ,则有100s v t =;

刹车距离2s :即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距离,有2

022v as -=,即

20

22v s a -= 0a <;停车距离s :发现状况到车停下的距离,有12s s s =+。

五、追及和相遇 1.

00v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

a .追上时:0s s s =+甲乙,0s 为初始时刻甲和乙的间距;

b .当

v v =甲乙时,即追上前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大值。

2.匀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 00v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乙。

0s s s <+甲乙,追不上;

a .当

v v =甲乙时若有 0s s s =+甲乙,恰为追上或追不上;

0s s s >+甲乙,追上。

b .若追不上,即

0s s s <+甲乙,v v =甲乙时,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小值。

3.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小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

0s s s <+甲乙,追不上;

s 0v

a .当

v v =甲乙时若有 0s s s =+甲乙,恰为追上或追不上;

0s s s >+甲乙,追上。

b .若追不上,即

0s s s <+甲乙,v v =甲乙时,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小值。

4.速度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追上时

0s s s =+甲乙,注意乙何时停下。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弹力方向的判断(具体图例详见笔记)

1.点与平面:弹力垂直于平面;

2.点与曲面:弹力垂直于点的切面;

3.两平面:弹力垂直于接触面;

4.平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平面;

5.曲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公切面。

二、胡克定律

公式:f kx =,k 为劲度系数,单位/n m ;

x 为弹簧伸长量或缩短量,伸长量:0x l l =-,0l l 、分别代表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

缩短量:

0x l l =-,0l l 、分别代表弹簧缩短后的长度和原长。

三、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力。

1产生条件:a.接触;b.弹性形变;c.粗糙;d.相对运动;2大小:

f n

μ=动,

μ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材料,一般01μ≤≤;

n 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并使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的力)

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注:1

f 动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区分相对运动和运动)2

f 动

可以是物体运动的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2.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

1产生条件:a.接触;b.弹性形变;c.粗糙;d.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

a.物体静止,由二力平衡知,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少);

b.取值范围:max

0f f <≤静,

max f 为最大静摩擦力,max f f ≈动;

max f f <,相对静止;这是物理,这是老师划的重点,别打哈欠,记得记记,记脑子里”洋洋只顾着点点头,冯懿:“还学不学”洋洋:“学啊,当然学。”冯懿前桌顾子寒我们班班长扭过来头对着冯懿说:“她这个脑子待回炉重造,你给我讲一下题吧!”冯懿就不说话。他就把头扭过去了,洋洋:“冯懿,你先看你的吧,我自己看看这题。”冯懿:“我盯着你都敢睡觉,我不盯着还得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