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十月十二,离京一年的孙承宗回到了北京。
本来孙承宗是不用在山东这么久的,无奈五月份黄河在河南山东交界处决堤,朱启明只好让他继续留在山东负责赈灾工作,因此才拖延到现在。
朱启明亲自为孙承宗接风洗尘,一年没见,孙承宗不像以前那样不接地气了,关注的焦点也从以前的军事领域转变到了民生领域,提出了很多安抚民生的建议。
对于孙承宗的改变,朱启明自然是很乐见,内阁越多人支持自己,他做起事来就越能顺心。
聊完了民生,朱启明突然问了孙承宗一个问题:“老师,杨国栋去年筑京观的事情你可知道?”
孙承宗心中一惊,本能地想说不知道,但话到嘴边,还是如实回道:“臣确实知道,不过当时山东尚未完全平定,臣担心处罚杨国栋会激起兵变,故而才未治他的罪。”
“那老师后来为何不追查此事呢?”
孙承宗这下可不是一惊了,他赶忙下跪请罪:“臣有罪,请皇上降罪。”
“起来吧,我若是要治你的罪,早就下诏了,跟老师你说这事,就是想给老师提个醒,也许你们认为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在我看来却是不可容忍的!之所以迟迟没动手,就是为了收集更多的证据,让他们死的明明白白。”
“启奏皇上,臣这里有证据,请皇上过目。”
孙承宗说完,从袖筒中取出一个小册子,双手高高举在空中,向朱启明奏道:“臣这里有沙河附近幸存百姓的供词,杨国栋沙河一战不过斩首五百余级,事后为夸大战功,杀戮当地百姓千余口筑成京观。”
看来误会孙承宗了,朱启明赶忙扶起孙承宗,说道:“老师有心了,这么重要的证据,为何不早点交给我呢?”
“臣惭愧!臣愚以为皇上未打算处理此事,故而才未将此物呈上。”
“那你今天不还是带在了身上,是准备今日面呈此事?”
“臣正是此意。”
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假,朱启明都把它当百分之百的真,“老师为国为民,堪为楷模!”
“臣不敢当!臣冒昧问一句,皇上准备如何处置这些官员?”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证据收集,朱启明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平定徐鸿儒之乱时山东大小文武官员所犯下的罪行,现在确实可以收网了,但这恐怕会引起山东官场“地震”,他现在也在犹豫要不要牵扯那么多人。
“老师,你说我要是把这些人都给抓了,会不会引发什么后果?”
孙承宗听的直来气,合着我白教育你了,这么干还有不出事的!
“不可,臣以为此事应点到为止,只惩首恶,协从不问。”
又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一个国家坏就坏在这上面,朱元璋时期一次性杀那么多官员也没见出什么问题,怎么到现在就不行了,还不是皇权衰弱了,难以对下面的官员形成震慑了!
“已经有些晚了,我已经下旨让锦衣卫和东厂按名单去山东拿人去了。”
“啊?!”孙承宗惊讶不已,随后赶忙劝道:“皇上不可如此啊!请皇上赶紧撤回命令!”
朱启明却摇了摇头,有些玩味地问道:“老师,你说他们真的敢造反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