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朝议  大唐:开局反了武则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就这点粮食,是绝对无法支撑人口众多的长安。

“自前朝起,天子不得不往东都就粮,以前太宗、高宗时,所需禄米不多,每年由东都运来一、二十万石,足够供给,天子不必东西奔走。”

“现在官禄增多,人口增长,需要的粮食更多,运输数量增加,依旧无法满足供给,如今大唐有了蒸汽火车,就能够源源不断从东都运粮到长安,便可解长安粮草短缺问题。”

户部员外郎徐坚起身出班,双手手持笏板奏道。

自从有了蒸汽火车后,从东都运送粮草方便多了,不仅解决粮草问题,还省了不少劳动力,就连运输的费用也节省了不少。

长安从此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只是很多人不明白,李璟为什么提起此事?

“粮草乃大唐命脉,不能不重视,本王决定重新修建新的水利工程,兴修引泾工程,引泾河水灌溉良田。”

李璟直接说出他的想法,他要将灌溉的良田恢复到秦朝时期的数量,才能保证大唐长安时刻有足够的粮食。

“摄政王,如今有了蒸汽火车,完全可以保证长安的粮草充足,又何必再劳师动众,劳民伤财去重新兴建引泾工程!”

“如今国库并不富裕,实在没有过多的钱财来兴修水利,还请摄政王三思!”

户部员外郎徐坚说道。

“还请摄政王三思!”

有不少官员起身出列,支持徐坚的话,与其把钱浪费在这上面,还不如拿来给大家发福利,又不是没有粮食运进长安。

看到不少官员如此鼠目寸光,李璟很是失望,好在还有不少官员,支持李璟重新兴修水利工程。

大唐的粮食越多,能够养活的人就越多,大唐的国力就越强,在冷兵器时代,最能体现国力的便是人口。

“兴修水利,灌溉良田,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怎么能说是劳民伤财,就算花再多的钱,也必须将这项工程做下去。”

“这次要是能够成功的话,灌溉的良田不仅能够恢复到西汉时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繁荣景象,甚至是有所超越。”

“此等利国利民之事,谁要是再敢出言阻挠,如断我大唐命脉,当按十恶不赦之罪论处!”

李璟见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立刻斩钉截铁的说道,就算阻碍再大,也必须将兴修水利工程进行到底,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水利工程的款项从国库出,由工部负责修建新的灌溉系统,本王希望诸位臣公,能够跟本王同心协力!”

李璟看着大殿内的文武大臣道。

“臣等谨遵摄政王令!”

文武大臣行礼道。

“今天的朝议就到这吧!工部尚书留下!”

李璟说道。

“退朝!”

李显身边的宦官大声喊道。

李显直接起身离开,群臣行礼退了出去。

“经过勘测,本王决定在郑国渠的遗址上修建新渠,渠首就设立在吊儿嘴,设高坝,坝前建水库……”

李璟走下台阶,来到工部尚书面前,说出了他的方案,并将早就准备好的方案设计图拿出来,递给工部尚书。

“这是新渠的方案设计图纸,你拿回去好好研究,尽快落实下去,下个月之前,必须开始动工。”

李璟嘱咐道。

“请摄政王放心,我回去就召集工部人手讨论,尽快按照设计图来施工!”

工部尚书收下方案设计图纸,说道。

李璟点了点头,工部尚书行礼退了下去。

随后,李璟命人找个借口,把李显身边不听话,又不懂事的宦官全部撤换掉,换成乖巧机灵的宦官。

工部尚书回去之后,立刻召开修建新渠的研讨会,按照李璟给的新渠方案设计图纸来,他们需要算出预算,大概需要多少钱,多少材料以及多长时间能够完成。

按照李璟给的方案,经过他们的估算,怎么也要三十年之久。

毕竟,李璟给的方案,比原来的郑国渠的规模还要大,包括泾阳、礼泉、三原等九个县在内,而且还是万全放弃原来的郑国渠渠道。

另外还要开凿隧洞出谷,在谷外设置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库,这没有问题,可要人工开凿隧洞引水的话,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

还要在冶、清、浊、沮诸河上建蓄水控制工程,在泾阳县境中东部建造水库,又要沿兴隆塬,斩大小沟谷东进,穿过三原通富平、大荔,控制全灌溉区。

就这些工程,取任何一部分工程来动工,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想要完成这项规模比郑国渠还要大,且难度更大的新渠,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想要在三十年内修好这条新渠,起码也要动员百万以上劳工,日夜不停地工作才行。

最后敲定了执行方案,工部尚书给李璟上了一道折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