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4章 瑜亮  汉家功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应劭站在荀彧边上,道:“丞相,三年已不少了,只不过,想要百姓彻底安定下来,放心的耕种,不是一时之功。”

大汉朝战乱几十年来,百姓四处逃亡,即便现在看似安定了,朝廷给了地,百姓也无法彻底安心,稍有风吹草动便是举家逃离。

荀彧知道这种情况,默默点头,道:“不打了。”

再打下去,就要撑不住了。

大汉十三州,朝廷已握有九州,摊子大了起来,就需要足够的支撑,一不小心就可能坍塌,这一倒,想要扶就没以前那么轻松了。

应劭听到荀彧说‘不打了’,欲言又止。

在他看来,朝廷应该一鼓作气,灭掉袁绍,加之克复交趾,而不是急流勇退,反而收兵不动。

“你们对曹仁怎么看?”荀彧没有继续话头,转而看向北方,淡淡问道。

这一句话落下,应劭,刘表顿时没了声音,相互对视一眼,谁都没有接话。

幽州中郎将曹仁,这是曹操的从弟,是曹操最心腹的人。

前年曹操率兵征讨乌桓,宫里的陛下给了曹操一个‘奖赏’,幽州中郎将由他任命。

曹操在剿灭乌桓后,将曹仁留在了幽州。

曹仁手握两万精兵,驻军萧县外,是卫守幽州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同时与辽东,右北平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暗中,还在牵制辽东太守公孙度。

“没有外人,你们尽管开口。”荀彧背着手道。

应劭闻言,神色沉肃,道:“丞相,据下官所知,在大司马护送太子殿下率军从孟津前往洛阳之际,曹仁的兵马也有动作。”

荀彧神色不动,道:“当时小平津乱匪众多,曹仁授命率兵支援,没有问题。我问你们的是,曹仁此人,是否该留在幽州?”

应劭不说话了,余光向着刘表。

这位,是即将履新的幽州牧。

刘表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朝廷会任命他为幽州牧,神色故作沉思,道:“丞相,下官尝听闻,曹仁心性稳重,对陛下,对大司马,对朝廷忠心耿耿,下官窃以为,暂且不用动。”

曹仁毕竟是曹操的心腹,没有足够的理由,朝廷是不会轻动的。

而且,在刘表看来,换其他人未必更好打交道。

荀彧回头看了刘表一眼,道:“右司马举荐张济,刘公怎么看?”

“下官认为不妥。”刘表面不改色的道,心里实则惴惴。

自从到了洛阳,他看似一心罪于学问,不理朝政,可实际上,暗中还是有不少小动作的。

就比如,他与同为宗室的刘备,悄悄的多有往来。

荀彧只是看了一眼刘表,目光从他脸上收回,道:“大司马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郭汜,李傕等人已被浇灭,张济并没有参与叛出禁军大营,但总归曾是叛逆,不能重用。不过,他那侄子张绣,倒是很不错,目前效力在右司马帐下,颇为得力。”

刘表只觉头皮发麻,不敢抬头。

这荀彧,是无意之言,还是在提点他?

倒是边上的应劭,渐渐看清了一些。

随着关羽在徐州,万军从中斩杀笮融,名声大噪,接着刘备兵不血刃的克复荆州,一时间,刘备名声大噪,俨然是继曹操之后,大汉最为耀眼的‘帅才’。

而曹操是大司马,刘备是右司马,这二人隐隐成了两股相对的势力!

尤其是,关羽作为荆州中郎将,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为了制衡曹操!

“走,去泰山看看。”

荀彧仿佛是随意而言,抬腿往东走。

应劭一怔,连忙跟上,道:“丞相,陛下是要封禅吗?”

“不是,”

荀彧直接否定,道:“我要见一见青州的崔钧。”

应劭会意,没有再问。

青州近来还是不安定,黄巾军此起彼伏,一直没有消停。那一句‘据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一直在泰山附近传播,始终没有断绝。

刘表收敛心思,不敢多说什么。

他知道那一句谣言,甚至于知道出处。

但这一句话,是极其忌讳的话,在洛阳城里讳莫如深,谁都不敢多言。

……

建安二年,七月,吴郡。

天气渐热,但在海边,凉风阵阵,碧海青天,倒是十分舒爽。

乌程侯孙权,徐州中郎将张辽,吴郡太守顾雍,水师都督周瑜等人站在岸边,正在看着不断调动的水师舰船。

水师副都督蔡瑁,从一条战舰上跳下来,来到近前,抬手道:“禀都督,乌程侯,目前二十三搜战舰已经规整完毕,士兵们都已列队,粮草,淡水业已准备就绪。”

顾雍,张辽,孙权等闻言,都看向周瑜。

周瑜身穿甲胄,俊逸的脸上,都是严正之色,抬头看了看天色,道:“抛锚,休整!”

“遵命!”蔡瑁大声应道,转身离去传令。

周瑜转过身,看向张辽,孙权等人,道:“水师这边已经准备好了,陛下何时到?”

孙权,顾雍没有说话,目光投向张辽。

在这里,唯有张辽是那位陛下的心腹,得到消息是最早的。

张辽道:“要晚一天到,陛下信里说,他要在南阳见一个人。”

众人顿时疑惑,什么人要陛下亲自去见,还要耽搁一天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