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97.第483章 牛啊牛啊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无所谓的,这种事情都是小事情。翻篇的不过问,讲讲以后。”张浩南拿起一个扇贝,是红壳的那种,贝柱跟个蛋黄剖面一样诱人,一口一个。

旁边还放着烫壶,里面是本地的黄酒,风味跟沙城的基本一致。

稍微抿了一口,张浩南咂咂嘴,接着道,“马上呢,‘沙城食品’就要集团化,会有业务拆分出来。也有原先的业务线要独立运营。像‘沙记’,目前战略定位就是大城市的市区,但是中小城市的业务,肯定也不会放弃,所以现在打算推出‘阿南农产’这个业务线,也是独立运行,主打二线城市及中小城市。”

“‘阿南农产’的扶持力度?不知道在集团中什么地位?”

邱少飞拿起酒杯,跟张浩南碰了一下。

“我起家就是在沙城的菜市场开了‘阿南农产’。”

“噢?”

闻言,邱少飞肃然起敬,要知道,外沙市的“阿南农产”,是沙城之外的第一家,也足见重视度。

“因为‘阿南农产’主打的就是本地化精品,再加上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调配能力,一般农村自留地的产出集散是个问题,但有农村供销合作社,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张浩南跟邱少飞就有一说一了,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废话,“然后就是物流上的事情,也不要担心。配送调货都有电瓶三轮车,基本上一百来个农村供销合作社,都有先租后付或者直接分期付款的农户。效益比专门考个驾照开拖拉机要好。当然我是说咱们这一带啊。”

长江两岸如果不是特别有运货的生意,或者家里耕种规模特别大,手扶拖拉机是没有购买必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限制拖拉机进城,这就等于说直接砍了这种工具的存在必要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工具使用环境,说白了就是版本不对。

“会搞加盟连锁那种吗?”

“不,‘阿南农产’是直营,并且会根据片区来执行‘一市场一店面’原则。也就是一个中大型菜市场,就会开一家店面。比如说外沙市的人民桥和城河两个市属农贸市场,能进驻最好,不能进驻就在旁边买房产开店。”

“加上现在东菜场的‘阿南农产’,那就是三家店了。”

“短期内肯定开不了,灯盏村的配套工作还没有做起来,培训还在进行中,要全面落实,起码是半年以后。”

张浩南又剥起了一个蛏子,连肉带汁水一口嘬,吃完说道,“这次过来呢,重点有四样。一是‘阿南农产’的定位,二是在外沙这里寻找合适的鳗鲡养殖场,三是拿一个货运码头,第四才是啤酒厂。啤酒厂是最不重要的,现在产能都是姑苏、梁溪的工厂在发力,在工艺师工程师来外沙市重新规划之前,这边就是先发点生活费维持好工人情绪,不会马上开工。”

“养猪场呢?”

“你要是在外沙市这里一直做下去,我今年就可以投。你要回江皋,那就以后再说。”

听到张浩南这么讲,邱少飞也是露出了笑脸,张浩南是真给他面子。

今天这饭桌上,多得是外沙市本地的农业部门业务骨干,他们早就听说过张浩南,也被邱少飞提前打过招呼,描述过张浩南大概是个什么风格。

但现在多少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张浩南可没打算给外沙市的人面子,在人情建立之前,没有面子可言。

抬邱少飞一手,也不过是提醒本地人,他是冲邱少飞来的,可不是外沙市的市政府。

理清楚其中的关系之后,明天的饭局才会摆正态度。

之所以邱少飞要提养猪场,那是因为“江皋·大桥养猪场”是他的重要成绩,起飞就始于此。

而且业务上也更熟练一些。

不过张浩南说的也对,除非邱少飞一直在外沙市做,否则,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忙前忙后,给别人做嫁衣,没必要。

当然外沙市要是给予别的补偿、交换,那也不是不可以谈。

这光景呢,邱少飞就是个外沙市的工具人,借来稳定“沙食集团”以及松江市市政府信心的。

为何还带着松江市市政府?

因为外沙市也想迅速打入松江市的大市场,不管什么产品,工业品还是农产品,都行。

有一样能进入,就能带动很多样进入,纯粹让人去松江市打工,这对城市的长线发展并没有长久利益。

“张老板,鳗鲡的生意起来了?”

“我在倭奴都有自己的终端店了,不过暂时就两家,聊胜于无。”

张浩南稍微提了一嘴在倭奴的生意,虽然没有聊到“孙公子”,但是处处都是孙淦星的大败亏输下场。

省农垦公司的副总,说栽了就栽了,而且儿子估计也被张浩南干掉。

明白这一点后,邱少飞脑子里也一片清明,眼前这个家伙看似粗莽,实际上……比看到的更粗莽。

但不管多少次,每次见面还是会下意识把张浩南当没脑子的莽夫。

人的外貌,太容易让人产生误判。

“鳗鲡是个大生意,或者说水产都是大生意。未来几年水产消费会不断爆发,我是打算长期投资的。”

“就是不稳。”

“是啊,就是不稳。”

张浩南也是感慨,“要是稳的话,下场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过邱市长,我的抗风险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东海南海都有养殖业,跟农技相关院校也有合作研发,各种抗病虫害的项目,我投了快一百个了。”

光现在的技术储备,绝大多数老牌农业相关公司都不如张浩南,一是老牌公司讲究的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二是观念上还没有转化过来,没有任务需求就不去做,对国际市场变化没有感知。

张浩南现在掌握的独门技术,仅解决淡水鱼“炸鳞”,就有七种,准备投入生产的药物正在等审批,两年半后差不多就能正式上市。

到时候淡水鱼养殖直接上量上规模,而不是现在凑数一样。

“对了,邱市长,外沙市这边,你看你想留点什么跟外沙市交个朋友,跟我说一声,说个数就行。”

“滩涂养殖怎么样?”

邱少飞也不客气,周围外沙市的干部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他妈的,招商引资这么容易的吗?

头一次见啊。

说话间,邱少飞拿着手里的蛏子突然笑道,“要不就蛏子好了,种蛏子弄个滩涂养殖基地?”

“行啊,就种蛏子。反正技术也有,人也有,本地组织一下有经验的工人,今年就可以开工。”

张浩南一口答应,没有什么废话,跟邱少飞又碰了一下杯子,这事儿,就算是敲定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