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40章 “张半城”带来的思考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40章“张半城”带来的思考

“这就解决了?”

“不然呢?”

“他得有多少钱啊,感觉就是吃了一顿饭一样……”

“"财神爷"……”

齐州的省府大院备用多媒体会议室内,会议结束之后,头一次参加这种会议的人相当感慨。

而“老油条”们则是见怪不怪了。

之前“政企-工程项目部”的各种沟通会,基本都是这种形式。

省里能直接跟一线工程监理对话,甚至现场施工画面,也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摄像头机位,这种时不时因为进度问题开的临时会议,对中间管理层的压力达到了极致。

但对上头和一线工人,却是压力小了许多。

说是人人都在监督那肯定还差点儿意思,但各利益方头上都悬着一把刀,这却是真的。

很多花活儿不是玩不了,而是不敢赌。

翻一次车,很容易把自己的“白手套”“黑手套”连带着靠山一起掀翻,互相盯着犯错的单位多得是,都不是省油的灯,谁还不了解谁?

不过对农业口的官僚们而言,这还是比较别开生面的,而且对徐振涛这种类型的官僚,也有了新的认识。

效率高,胆子大,各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好用。

海岱省有其特殊的战略储备地位,所以官僚们轻易不敢激进,但只要上头定了调子,确定了有搞头,他们比谁都激进。

其内核当然肯定是因为比谁都想要进步,也算是各地有各地的政治生态。

“沙城今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忽地,有人问起了一个毫不相关的问题。

“五百多吧,六百不到。”

“其中多少跟他有关?”

“这个我知道。”

沂水市副市长下意识地举了个手,“扣除"沙食系"相关统计,是四百亿左右,加上话,就是五百九十亿左右。”

“这怎么可能呢?!一家提供一百九十亿增量?!这沙城岂不是跟了他姓?!”

“我看不止。”

跟刘谌是校友,同样从江右财经毕业的秘书长扶了一下眼镜,然后道,“不要忘了,类似吾家埭一村二村三村这样的村庄,沙城并没有进行统计。很多合作农户,也算作了农村个体户。整个大桥镇,也早就完成了脱贫,前年还是贫困乡镇,但同样还是前年,已经各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出行工具的自行车比重也只有百分之四十不到……”

有些事情一旦计较起来,那就没个底了。

沙城市政府毕竟也是使用生产核算,在支出上的统计还是比较毛的,市内村级单位的经济剧变,就是一两个季度的事情。

所以才会有“一天一个样”的强烈感觉。

吾家埭从几万块搞一条水泥路,到别墅、经适房、办公楼、厂区、学校等等全部齐全,都是七八个月就刷新一下。

市里不问吾家埭要数据,那也就不纳入统计,而且有些消费没办法追踪,还是直接盯着生产端就行。

至少你发电用水上税开工资,这是稳的。

可即便这样,“沙食系”还是带来了一百九十亿的经济流量,平时可能感觉没啥,一到过年稍微算算家庭小账。

“沙食系”在沙城的职工,会发现自己吃喝拉撒基本都跟单位挂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