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4章 君心  魏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颍川郡许昌迎来了今岁的第一场雪。

小小粒的雪花飘落在原野上遇土即化,难以存积,但却逐渐让道路变得泥泞了起来;拍打在赶路的人儿脸上、钻见衣领缝里,让人觉得湿寒凉腻。

城外百姓聚落、城内的民宅聚集处,几乎没有烧柴火取暖的络络烟气升起,这让灰扑扑的天空都忍不住飘来厚厚的彤云,凑在一起肆意揶揄着世间人儿的贫困。

暂住在许昌宫的天子曹叡,披着做工精良的裘衣,独自站在高高的东侧宫墙上,俯瞰着城外联绵的聚落。入目的是一望无垠的千里肥沃平原;藏在胸腹中的,是想成就犹如秦汉大一统那般丰功伟业的斗志。

他今岁诸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举,的确就是出于这个期盼。

至少在他心中,自己是在效仿着秦皇汉武的。

从陈胜那句“天下苦秦久矣”之中,就知道秦始皇修筑阿房宫、始皇陵与长城等对天下士庶带来了多少创伤;从汉武帝后期帝国各州郡无数不堪其苦的百姓揭竿而起,就知道北逐匈奴、东置汉四郡、西拓南扩的数十年的战争,就知道苛捐杂税、民生凋敝到了什么地步。

早年在东宫以及即位最初几年的曹叡,就觉得他们二人不是仁主,心中只是惦记着武功而忽略了文治。

但如今的他,则是觉得他们二人做得很对。

因为他们都有所依仗;因为他们都是帝皇、是对天下士庶予取予求的牧民者。

如秦始皇知道公子扶苏的性情,扶苏的宽仁可以让秦帝国缓过战争的创伤,但没有足够的威望来强制推行一些“苦民”之事,所以号为“祖龙”的他就提前做了。

而汉武帝则是切身感受到了文景之治的强大修复力。

刘邦称帝时“不能具其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期间还有诸吕之乱与七国之乱,但仍然有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盛世,所以汉武帝就将穷兵黩武的事情做了,让后继之君再来效仿一次文景之治。

曹叡的依仗,是自己正值壮年。

所以他在蜀吴二国再无有进图中原的实力后,便开始了大兴土木。

他觉得如果现在不做,那日后就很难寻到机会了。

从武帝曹操开始创业以来,天下的刀兵战火就没有停止过,魏国各州郡的士庶也没有迎来过休养生息的时候。

人们都习惯了战火给生活带来的负担。

这种习惯在他即位以后,因为蜀吴二国几乎连年来犯而达到了顶峰。

故而,在他要趁着这种习惯还没有完全消退之前,将彰显帝王煌煌大气的宫宇给修了,而不是听从公卿百官们的谏言予民休息。

无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旦让士庶们松懈了,那他再想修缮宫宇那就难了。

毕竟,灭蜀吞吴的大一统,才是魏国首屈一指的大事,让士庶们修生养息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是修缮宫宇。

已然即位不少年的曹叡知道,魏国想大一统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他的有生之年里注定了是战火连绵,所以他永远都不会迎来天下富足、可以不伤民生的情况下大举修筑宫殿的机会。

如今趁着徭役没有减少,就抓紧先做了吧。

再苦天下士庶几年,然后他再整顿吏治、以身作则崇尚清俭,让州郡减少征调,同样也能让百姓颂赞、为灭蜀吞吴积攒实力。

况且,他也不怎么在乎士庶们的声音。

称孤道寡之人站在太高,听不到底层的声音是一方面;另一个缘由是他想为推行变革、肃清积弊做准备。

这也是他先前给夏侯惠私下透露过的事情。

但单凭夏侯惠一人是不行的。

哪怕夏侯惠顺利的在伐辽东的战事中积累威望,且有他授予毌丘俭配合的情况下,都无法突破庙堂公卿与郡县豪强们的重重阻力。

所以曹叡想起了故大司马曹真临终时私谓的那句话:“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老臣兵败,令宗室威望式微,于社稷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外部战事的压力变小了,也就是到了整顿内部的时候。

他知道,想把魏室社稷传承下去,讨灭不臣只是其一,吸取前朝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将对魏室忠心耿耿的臣子甄选出来、不吝器重与尽心培养,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如近些时日谏言过不可大兴土木、止奢克己的臣子,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当然了,没有上疏谏言的臣佐,他也不会非黑即白的认为不可重用。

他只是想寻出几个敢于任事的臣子而已。

因为肃清积弊本来就是得罪人的事,甚至还为迎来千夫所指,故而必须甄选敢直谏、不畏强权、不以仕途为念之人方可胜任。

只不过,结果差强人意。

不是魏国没有犯颜直谏的直臣了,而是这些直臣大多都是魏武时期的老臣重臣,年纪都太大了。大到只能在一旁摇旗呐喊、无法躬身力行推行变革。

况且,年轻人的血才是热的。

老臣们岁数大、历经事情多,在仕途上浸淫久,棱角难免会被人情世故磨平、热血被世间的薄凉给浇凉。

行事,自然也就变得畏手畏脚、一切求稳妥。

至今为止,不管年龄还是能力皆能让曹叡觉得是可造之才的人,唯有中书侍郎王基。

这是他已然明确表态不纳谏且将夏侯惠谪贬去辽西杀鸡儆猴之后,仍上疏进谏止奢的人,实属可贵,所以他将之外放为郡守、以待日后重用。中郎杜恕这次虽然没有上疏,但早年展示出来的品行,让他觉得先擢拔一下,以备日后作为从属助力。

但众多的臣僚之中,也就这两个人让他觉得可堪充任变革的马前卒。

这样的结果很是讽刺。

偌大的魏国啊~

想寻几个忠直的孤臣出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最让曹叡倍感无奈的是,诸多宗室与谯沛子弟的沉默与不作为。

抛开夏侯惠不论,竟无有一人上疏劝谏他的;而且在他将夏侯惠谪贬去辽西之后,竟还出现了增设镇护部监军的声音!

除了争权夺利之外,这群人还能做什么?

心中还有半分为社稷着想之念吗?

这样的结果,令曹叡挺心寒的,也彻底死了不着边际的念想。

有些人注定了是无法被委以重任的。生来贵胄的膏粱子弟,终究还是虑己者多、心系社稷者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