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4章 人事调整  重生异世界之君临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吕简闻言,心中一松,上前轻声道:“相国大人,我大哥若蒙大赦,我吕家必有重谢。”

高重闻言,心中一动,说道:“好说,吕君,你尽管回去等候朝廷的好消息吧。”

有了左丞相高重的再三保证,吕简躬身行礼道:“多谢相国大人施以援手,吕某告辞了。”

吕简退出内堂后,丞相府长史李弧从后堂出来进言道:“相国大人,说服陛下大赦天下,恐怕有些难啊。”

高重闻言,神秘一笑道:“不用本相去费劲唇舌说服陛下,很快就会有一件大好事发生,陛下一定会大赦天下,本相也不过是送吕家一个顺水人情而已。”

长史李弧闻言,心中明了,问道:“相国大人,可是那邓将军进献的番芋种植有了重大进展?陛下因此有可能在全国推广番芋时宣布大赦天下?”

高重微微颔首道:“嗯,本相也没想到陛下对农事前所未有的重视,民以食为天,此物若在全国顺利推广,可活人无数,真是一项善政。”

李弧赞叹道:“陛下高瞻远瞩,在下佩服。”

长史李弧说罢,取出一封地契交给了左相高重,说道:“相国大人,这是吕简来拜访相国时私下拜托下官转交给您的,这是蒲阳五千亩良田的地契。”

左丞相高微微颔首道:“有心了。”又重转首问长史道:“李弧,本相要进宫面见陛下,奏章准备好了吗?”

李弧上前奉上竹简,说道:“相国大人,早就准备好了。”

左丞相高重收好奏章,便施施然起身去往章台宫觐见皇帝。

高重入得章台宫大殿,见右丞相赵刍也在向皇帝上奏,知道肯定是朝廷的人事任免。

右相赵刍奉上朝野内外需要调整的朝臣官员名单,说道:“启奏陛下,这是臣上任以来,反复调查过的一些不合格官员,这些人在任上尸位素餐,空耗朝廷俸禄而无所作为,臣以为,这些人应该尽早免去官爵,以正朝纲。”

其实不过是找个借口把前左丞相霍铮提拔起来的官员扫地出门而已,同时为新君提拔起来的亲信腾位置,当然这些官员里也确实有些人就是混日子的,扫地出门也是应有之义。

历朝历代,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论是国家制度如何变革,新领导上台后要坐稳位置,必然要换一套行政班子,上任还留着前任提拔起来的人,纯粹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同时换人也是领导宣示权力,展示权威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震慑手段,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如此,不论中西内外,最基本的行事逻辑是差不多的,常规操作而已。

穆晟看罢名单,微微颔首,这也是他默认赵刍要这么干的,他提起笔圈了几个表示要留用查看的人名,说道:“嗯,这几个人虽然出自霍太师门下,但能力还是有的,暂时留用,以观后效,其余的就照你的意思去办。”

右丞相赵刍得到皇帝首肯,说道:“臣这就按照陛下的意思调整任免。”

左丞相高重见状,也递上了一批官员的任免的奏章,皇帝看罢,直接就是一句话“准奏。”

左右丞相见事情办的差不多了正要告退,皇帝单独留下了右丞相赵刍安排一些事情。

穆晟直接开门见山道:“舅公,过去的事情也应该了结一下了,此事就全权交给舅公去办吧。”

右丞相赵刍当然知道皇帝说的便是赵姬的事情,说道:“陛下,臣这就去办。”

见赵刍退出大殿后,穆晟便随手取过一道任命书,朱批正式确认了新任中尉军统帅为周建。周建原本为北军护军校尉,在夺权的过程中,政治立场坚定,忠诚可靠,庆阳事变也处理的很好,自然也得了皇帝欢心,这守卫都城的重任便交给了他。

文官调整基本交给了左右丞相处理,但军队中的职位调整,穆晟必须亲自过问,严格把关,根据前朝惯例,他又安排自己身边忠心可靠,世家子弟出身的郎卫担任了中尉军中的副职。

守卫皇宫的南军兵卫由皇帝亲信卫尉郭珇统领,穆晟依旧是如法炮制,有些南军关键岗位的副职位,调整为身边忠于皇室的朗卫接任,以确保内外分权制衡之态,如此才能确保禁中兵权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穆晟才能在宫里睡个安稳觉。

调整好最为关键的禁中兵权,接下来就是调整各大常备野战军的统帅人选,岭南兵团的人选早就在巡游途中,安排妥当了,现在要做的便是安排近五十万长城兵团的统帅人选。

这个时代大晋帝国的边防精锐长城兵团分为两个部分,守卫北境长城的兵团武卫军,也叫北方兵团,各类骑军,步军合起来有三十万兵马,守卫西境长城的兵团龙武军,也叫西北兵团,有二十万兵马,当年统一天下后,三世皇帝可没闲着,除了南征岭南,还同时出兵三十万西征如今的帝国西北地区,也就是西域,西征大军一路上也是灭国无数,拓地万里,西征结束后,帝国在西域设郡置县,又长期屯住二十万大军,安定西北局势。

穆晟扫了一眼现任边军兵团的统帅人选,还是决定不着急大动干戈,还是以恩赐拉拢为主,比之数目庞大的边军兵团,中央禁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离权力核心太近,反而是最要命的,他只要能控制住禁中兵权就足够了。

边军别看五十多万兵马,人数众多,战斗力强大,但是边军在驻地的后勤保障完全是依赖朝廷从内地输送粮饷,边军平时分散驻扎,士卒军官三年一轮换,边军统帅的家属都住在京城为质,边军想造反,反而是最难的,只要朝廷一断奶,边军将士走不了多远,就得全军溃散而去,没饭吃,哪怕再厉害的人,最多坚持三天,别说造反了,连兵器都拿不稳。

历史上边军能够造反成功,基本上都是朝廷昏君佞臣当道,对边疆军区放权太过,导致边将做大,威胁朝廷,如唐中期设置的藩镇制度,然后就是各种智商下线的迷之操作让叛军得了势,只要有一个明白人当政,都不至于让国家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