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战斗打响  重生:我的80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人顿住,小心翼翼看了眼李建昆,立马改口,“反正窝家里复习去了,哪管我们死活啊。”

李建昆和钟灵的关系,旁人虽然知道的不那么清楚。

但大家也不是傻子,起码看得出,早已越过一般男女同学的范畴。

魏东平:“……”

看走眼了呗?

这时,王山河发言道:“魏老师,书不是我的,李建昆的。”

但没人当回事,以为他不稀得这个名头,怕麻烦。

就这么一人。

那总是你们其中一个的……魏东平看了看他,又瞅瞅李建昆,忽长叹口气。

哎,最没指望的俩,拿到了最好的复习资料。

浪费呀。

“李建昆这书你的?”

既然王山河都这么说,你俩向来一条裤子穿……哦不对,王山河的裤子你穿不下。

要按正常情况,李建昆会否认,他也怕麻烦,以他的家庭条件,搞到这书,不合理。

但刚听老魏长叹一声,他略有不爽,昂头道:

“怎么了?”

“不错!虽然你平时调皮捣蛋了点,但这件事做得很对,同学之间理应互相帮助,我相信咱们班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刻苦劲头,总会有人考上大学!”

顿了顿,魏东平语重心长道:

“人家会承你的情,这对于你来说,会是将来宝贵的人脉财富。”

要说话到这里,还算中听。

但接下来一句,就让李建昆绷不住了。

“现在是关键时期,你和王山河就别再像以前一样,到处乱跑了,嗯,你懂我意思吧,同学们很需要这书啊。”

懂,书留这里,我和山河随便呗。

大爷的,哥们马上就回家!

“还有一件事,初试日期已经定下来,11月26号。采取就近考的原则,比如各公社的同学,就在公社初中考……”

此言一出,教室里一阵骚动。

它来了!

虽然不是正式高考。

初试。

这个年代高考独有的一种形式。

无他,报考人数太多了。

1977年的高考,否极泰来,一场绚烂的爆发,创下了这个国家“科举”史上的记录。

报考生超过2000万!

所谓初试,也叫文化水平审核,等于先要刷掉一拨。

一大拨。

要知道,77年最后参加高考的人数,仅570万,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初试。

刷掉了近四分之三!

这个数据,自然只有李建昆知道,其他学生或神情凝重,或摩拳擦掌,眸子里似有火光,即将喷薄。

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

倘若告诉他们,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无缘高考——

初试这个模式会持续很多年。

恐怕将是一场大崩溃。

1977年,官方数据,全国高考生570多万人,录取大学生27.3万,平均录取率4.8%。

但这个统计忽略了初试不过的考生。

如以2000万整数计算,实际平均录取率约1.4%。

后面的年份,李建昆没亲身经历过,不甚了解。

似有听闻,每年也就那么几个幸运儿。

魏东平继续说:“本来按照学校的安排,选校选科的事,会放在初试之后,填报单已经发给我了。

“我的意思呢,现在刚好人齐,不如先填了,省得大家来回跑,有些同学家实在有点远,这样就能节约一天时间复习。”

老魏有心了。

但李建昆却楞了楞,选校选科,填志愿吗?

高考前就填?

遂努力回忆……

他们这边好像还真是。

1977年的高考,据说起初是准备全国联考的,可想法抵不过现实,不提其他,如此大的试卷印刷量,想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并分发到各地,就无法办到。

后面干脆改成各省自主命题,自己印试卷,自己制定计划,只要符合大方针就行。

这就使得各省乃至各县市,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那就填吧。

实际这年头填志愿的说法还未普及,上面文件指示的原话是:

“自愿报名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报几个学校和学科类别,让祖国进行挑选。”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