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八章 这不正常!  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过韩阳并不担心这里动静太大引起其余人注意。

原因很简单,光以光速传播。而距离这里最近的一个文明,都在约600光年之外。

也即,他们要600年之后才能看到这里的动静。到了那时候,韩阳早就清扫好一切跑路了,保证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宇宙的浩瀚,是韩阳最好的掩护。

这颗明亮如同恒星一般的矮行星,以极大的角度向着那颗黑洞冲了过去。

相比起半径仅为26.4公里的黑洞,这颗半径达到了2000公里的矮行星毫无疑问是個大个头,甚至堪称巨无霸。

但没有用处。它固然巨大,甚至于体积达到了这颗黑洞的40多万倍,都不会对它的结局造成任何更改。

连体积达到了这颗黑洞约1亿亿倍的那颗红巨星都乖乖臣服在了这颗黑洞之下,区区40多万倍也想闹出水花?

不可能的。

在距离这颗黑洞尚且有近千万公里距离之时,这颗矮行星就已经被直接撕裂。

它从球体直接被扯成了长条状,然后开始疯狂的围绕着这颗黑洞旋转。

当然,早在它被撕裂之前,韩阳所建造的大量的行星推进器就已经因为剧烈的地震而毁坏。

不过没关系,到了此刻,它们已经完成了任务。

它们本来就是一次性用品而已。

因为之前具备特定的轨道倾角和速度的缘故,被撕裂之后,构成这颗矮行星的物质并未安安稳稳的围绕着这颗黑洞运转,而是不可抑制的开始靠近黑洞,开启了一段有去无回的旅程。

这颗矮行星的质量,约是之前构成这颗黑洞吸积盘物质总质量的100多倍。

此刻,骤然有了如此众多的质量涌入,因为自身体积毕竟太小的缘故,这颗黑洞竟然一时之间来不及吞噬这么多物质,被噎到了,开始了“打嗝”。

当然,所谓打嗝,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实际情况是,越靠近黑洞,引力势能便会更多的转化为动能,令物质围绕黑洞运行的速度越快。

最快甚至可以接近光速。

如此之高的速度,必然会带来物质之间极为剧烈的摩擦与碰撞。而这种摩擦与碰撞,会导致物质具备更高的能量,从而阻止它进一步向黑洞跌落。

于是,在黑洞强大的磁场作用之下,这些具备了逃离黑洞能量的物质,会沿着黑洞的两极,被猛烈的喷射出去。

就像是人吃东西被噎到,剧烈咳嗽然后将食物咳出去一样。

这便是黑洞的喷流。

喷流通常都具备极高的速度,甚至可以接近光速,所以又被称之为相对论性喷流。

因为在这种速度之下,相对论效应会十分明显。

喷流通常都可以喷射出极为遥远的距离,动辄千亿万亿公里。有些极为强大的喷流,甚至于能喷射出数万光年远,由此可见其喷流强劲到了何等地步。

而这,就是韩阳所需要的高能环境。

在韩阳已经掌握的理论框架之内,如此高能的环境,可能会导致引力与其余三种基本力短暂统一,从而营造出某种可以从外界察觉到的现象。

观测这种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便可以进一步完善膜理论,令其真正成为万有理论,从而让韩阳的科技程度一举提升到四级文明阶段,让人类文明真正成为四级文明!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对韩阳这样距离四级文明仅仅只差临门一脚,自身已经掌握了足够深厚理论基础的存在来说才有意义。换做别的文明,哪怕是紫云、赤铁等文明,就算观测到了这种现象,也完全不明所以,无法探查清楚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在相对论性喷流出现之前,韩阳就已经制造了大量的观测设备,同时对准了这颗黑洞。

光是大型望远镜就有上百台。光学的,红外的,软x光,硬x光,伽马射线,引力波,中微子,等等等等。

有一些望远镜甚至于冒险抵近到了距离这颗黑洞仅有几十万公里的地方开始观察。

在这个距离上,钟慢效应已经相当明显。那台望远镜感受到的时间才过去一天而已,外界韩阳感觉到的时间却已经过去了几乎一个月。

除了时间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之外,距离太近,便意味着辐射也更加强烈。虽然韩阳已经尽可能的提升了这些观测设备的防护能力,但它们仍旧平均只能支撑1到2个小时——也即外界的30到60小时之间,便即损坏。

这样的特制望远镜,每一台都造价不菲。用人类币来衡量的话,恐怕每一台都得有上千亿。

但韩阳却制造出了足足上万台,完全不惜工本,完全不心疼的往里面砸,随时确保都有至少三台这种观测设备在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流速之下对喷流展开观测。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量的数据飞速生成。如果韩阳不是提前就准备好了超算中心和足够的硬盘的话,恐怕都来不及记录这些数据。

这些数据是韩阳耗费几十年时间,甚至不惜推动一颗星球砸进去才生成的,浪费一点都是犯罪。

观测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时间,那喷流渐渐地开始减弱,失去了营造出那种高能级环境的能力。

没办法,这颗矮行星毕竟还是太小了。如果是一颗恒星的话,应该能多顶一段时间。只不过韩阳也不具备推动一颗恒星的能力。

不过,现有的数据应该也已经足够。

韩阳随之开始对这些数据展开分析。

在全力以赴的分析和解析之下,韩阳发现了极为奇怪的一点。

在喷流的某些阶段,伽马射线的强度竟然会出现某些不正常的波动。

虽然这波动仅仅只占据整体辐射强度的约十万分之一,十分微小,十分不起眼,但,这不正常!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