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双王会:刘备亲往樊城(求追)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刘备简单的表明了“亲往樊城”的意图。

黄权闻言,当即谏道:“大王乃是千金之躯,岂可轻易涉足险地?”

“末将不才,恳请为王前驱,先引兵前往樊城,以探曹兵虚实。”

“大王可坐镇江陵城,令指各方,为我等后盾!”

赵云亦出列道:“大王军旅多月,回到成都又忙于政务,未曾有过几日休息。”

“请大王爱惜己身,留守江陵城,让我等为大王统兵前往樊城,支援云长即可。”

糜竺、马良、吴班等将也是纷纷相劝。

江陵城危机解除,就不需要刘备太操劳了。

刘备年近六旬,戎马半生又多有旧伤,倘若途中有个意外,那就是亲者痛仇者快的憾事。

待众人语落,刘备这才摇头道:“要休息,也不急于这一时。”

“局势演变如今,不论是我还是曹操,都在拼最后的一口气。”

“我若不前往樊城,云长难定大局。”

不待众将再劝,刘备又将目光看向诸葛乔:“阿乔,你有何想法?”

糜竺见刘备执拗,遂不停的给诸葛乔使眼色,在场众人,也就诸葛乔一直都未出声。

诸葛乔拱手而道:“我以为,大王亲往樊城,乃明智之举!”

黄权闻言喝道:“诸葛乔,你岂能让大王置身于险地?这是置国家社稷与安危于不顾!”

直言敢谏的黄权,并未因为诸葛乔的身份和功劳就对诸葛乔委婉客气,喝斥声中夹带怒意。

诸葛乔也不恼怒,向黄权行了一礼:“黄治中言重了!”

“大王为了表达对天子的敬意,亲自礼送大汉的左将军于禁去樊城,何来置身于险地一说?”

黄权顿时懵了。

亲送大汉左将军于禁去樊城?

大王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诸葛乔,你这是何意?君侯擒了于禁,就是大王的俘虏。于禁何德何能,敢让大王亲自礼送去樊城?”黄权语气中有对于禁的鄙夷。

众将亦是惊讶的看向诸葛乔。

哪怕是要放于禁,也犯不着让刘备亲自礼送到樊城吧?

唯有刘备笑而不语。

诸葛乔见刘备已有明悟,遂又道:“黄治中有所不知,君侯虽然擒了于禁,但对外宣扬的却是于禁率七军主动投降。”

“在我返回江陵城前,君侯就派遣了大量的细作去北面散布‘于禁兵败,降天子不降大王’的流言。”

“对大王而言,于禁是君侯生擒的俘虏;可对北面而言,于禁不服曹操欺凌天子、不愿与君侯为敌、最终选择率七军投降以报天子。”

“以大汉忠臣于禁的反曹义举,难道不值得大王亲自礼送去樊城吗!”

黄权惊得目瞪口呆。

于禁是大汉忠臣?

真要是大汉忠臣于禁能被曹操赐予假节钺?

黄权也不是愚笨的,很快就理解了诸葛乔的意图。

刘备去樊城,跟刘备去陆口的目的一样,不是去跟曹操开战的,而是跟曹操谈判的!

猜到了刘备的用意,黄权也不再开口,而是与众人一同看向了刘备。

刘备抚掌大笑:“阿乔知我心啊!我虽然在汉中祭祖告天、御冠称王,但此举尚未正式上表天子。”

“正好趁这个机会礼送于禁去樊城,也借于禁之手,将表文送入许都,让天子和许都群臣共同见证。”

“曹操在汉中的时候就已经重病在身,又见汉中难守,故而引兵撤回了长安。”

“如今孙权从荆州退兵,必会趁虚去取淮南;曹操若与我在樊城对峙,淮南必落入孙权之手。”

“樊城丢了,曹操还能在宛城驻兵,可淮南丢了,孙权就能引兵直上徐州。”

“届时孙权坐拥江淮全境,而我又据有荆益。”

“曹操若是重兵防我,就防不住孙权;曹操若是重兵防孙权,就防不住我。”

“以曹操及其麾下谋士的聪慧,不可能看不清这一点!”

“自孙权撤兵的那一刻起,曹操的选择就不多了!”

刘备对局势的洞悉,如今远在诸将之上。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刘备是唯一吃透了的。

自赤壁后十年,刘备一直在为了这个战略而奋斗,片刻不敢有懈怠。

如今。

隆中对战略即将达成,刘备这心中的豪气也是与日俱增。

虽然,现如今的综合实力依旧是三家最弱;但刘备有足够的眼界和自信超过曹操和孙权。

刚打下来的城池需要消化,而西部诸戎南部诸蛮也需要时间去安抚。

假以时日,待刘备恢复荆益二州的钱粮人口,就能真正的转守为攻!

诸葛乔亦是惊叹。

跟刘备相处的时间越多,诸葛乔对真实的刘备就佩服。

这不是演义中那个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刘备,而是被誉为“其德昭昭,其志烈烈”的昭烈帝刘备。

诸葛乔见状,拱手再豪言:

“常言道:能识时务者,方为俊杰英雄;而皓首穷经、寻章摘句者,只堪称俗士儒生。”

“大王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乃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曹操心怀篡逆,欺凌宗室无人,僭越称王;而大王为阻逆贼,应高祖旧训,告祖称王。”

“当此之时,更应昭告天下士民,让大汉诸州郡都知道:汉家天子虽受逆贼挟持,但汉室尚有汉中王扶危救难。”

“诸葛乔不才,愿与大王同往樊城,见见那篡汉逆王是何等凶物:是那逆王比常人多了三只眼,还是多了血盆大口蛟爪虎牙。”

“我亦愿提手中三尺长剑,为王前驱,斩那逆王凶物!”

诸葛乔的豪言,亦是感染了众人。

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眼见见识却远超在场贤良文武,令人惊叹间亦令人羞惭。

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

“末下黄权,亦愿为王前驱,斩那逆王凶物!”

“末下赵云,亦愿为王前驱,斩那逆王凶物!”

“末下吴班,亦愿为王前驱,斩那逆王凶物!”

“.”

受刘备和诸葛乔的豪言感染,众人也纷纷宣誓。

刘备见无人再反对,起身而笑:“能得诸位贤良相助,何愁奸臣不除,何愁汉室不兴啊!”

江陵城。

地牢。

于禁须发皆白,神情萎靡。

作为曹操最信任的外将,败阵的于禁本应该自杀表忠。

然而军中司马东里衮和护军浩周却是力劝于禁“倘若将军自杀,魏王如何能知道将军并非真降?不如苟全性命以待时机,见了魏王再死不迟。”

于禁不在乎死,更在乎名。

只是于禁不知道的是,东里衮和浩周早就被利害说服。

于禁若是死了,东里衮和浩周就得替代于禁,于禁若是不死,北方就不知道东里衮和浩周是投降而死还是战败而死。

降和败,一字之差,足以影响东里衮和浩周的家族亲人在北方的待遇。

东里衮本是南阳太守,曾被起事的侯音生擒,后被南阳功曹宗子卿救出。

于禁引七军到来时,东里衮被征为军司马,由于于禁以法御下不近人情,东里衮对于禁也颇有微词。

交情本就不深,东里衮自然不肯为了于禁而让家族亲人受曹操责罚。

想到家中女眷可能沦为罪妇而成为他人妇,东里衮就是惊惧不已。

护军浩周的想法也相差不多。

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两人成功的打消了于禁自杀的念头。

“嘎吱”声忽起,牢门开启。

温润的嗓音也随之出现:“于将军,多年不见,你也白发苍苍,不复昔日了啊。”

于禁抬头望去,那有些萎靡的精神也为之一振,惊呼道:“刘备,你为何在此?”

刘备在于禁前方席地而坐,轻笑道:“我为何不能在此?”

于禁蹙眉,没有回答。

刘备又问:“于将军,可愿与我同佐天子,匡扶大汉?”

于禁冷哼:“刘备,你要杀就杀,何必辱我。我为魏王征战一生,不可能再投他人。”

“我于禁虽败,但也知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若非关羽坏我名声,我又岂会在这里苟延残喘。”

刘备斟酒一樽,递向于禁:“这事,的确是云长不厚道,今日我替云长向于将军赔罪。”

“饮了这樽酒,我会亲自送将军去樊城,让将军能够返回许都,亲自向曹操阐明心迹。”

于禁狐疑的打量刘备:“你要放我离去?就不怕我今后挥军再来吗?”

“此战我虽然败了,但真要论起来,非战之罪。”

“你可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刘备闻言大笑:“昔日云长在曹营,曹操亦是放云长归去,我的器量又岂会不如曹操?”

于禁警觉:“你想让我学关羽立功而去?这不可能!我不会替你立功的!”

刘备摇头:“于将军误会了。我不需要于将军替我立功,只需要于将军替我给天子送一份奏表。”

于禁直言拒绝:“刘备,你觉得我可能替你送吗?”

刘备语气泰然:“于将军,你在牢中不知外界事。”

“曹操为了调淮南的兵来抵挡云长,暗中唆使孙权背盟,来偷袭江陵。”

“然而天不助曹,孙权在江陵损兵折将,只能与我再续盟约,如今又趁淮南空虚,亲引大军去打淮南了。”

“孙权若是得了淮南,必然北取徐州,扼守江淮全境,成就西楚霸王之势。”

“于将军要为了一时意气,而让曹操丢了汉中和襄樊后,再丢淮南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