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9章 大唐两百七十年  周朝侯爵家族史书实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元祐皇帝登基,一上任,老天爷就送给了他一份大礼,淮河以北,连年大旱。

这一大旱,就是十年。

前两年还能通过前些年修建的水利工程度过,但后来大旱严重到就连河中的水都干涸了,到处都是黄干泥地,道道裂痕,宛如地龙翻身后的场景。

干瘦憔悴的百姓,就这样望着天,期盼着下点雨,但这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又怎么可能这么快而出现呢。

在大旱的这些年中,马六甲海峡中穿行的船只络绎不绝,几乎所有的船只都被征用,全部用来征收粮食。

幸好大唐早就有备案,这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开拓中南,现在基本上就连各个岛屿上,都插上了大唐的旗帜,天竺那边更是一路打穿。

这百多年的开荒相当的有效果,所以现在还能勉强维持,但即便如此,依旧让人觉得不安。

毕竟朝廷加在中南和天竺身上的天灾税,已经是以前的五倍,现在两地的贵族,已经出现了抵抗心思。

但朝廷也是没办法,总不能放任中原百姓就这么成为流民,或者饿死吧。

现在就是苦一苦楚国和宋国百姓,还有中原南方百姓,让中原北方百姓能活下去。

……

神都,皇宫天授殿。

“陛下,这些年草原上连年大雪,百姓的牛羊冻死的不计其数,还有瘟疫出现,苦不堪言,草原上的草也没有往年那么茂盛,去年的时候,本该是草木茂盛的季节,结果因为雪水化的太慢了,结果草只长了一个月,就开始褪去。”

“草原上的婴儿不能生存,来自中原的棉衣大多数都买不起,就连炭火也不好取材,还请陛下垂帘。”

“请陛下发粮,救我燕国百姓!”

大殿之中,哗啦啦跪着一片人,所有人都齐齐叩首在地面上,不住的向上首的大唐天子磕着头。

大唐天子李慎高坐御座之上,望着下首的宰相,“洛王,如今我大唐有多少存粮。”

洛星云上前一步,沉声道:“回陛下,受灾的年份实在是太久了,朝廷现在的存粮,已经是粮食夹杂着糠,吃下去饿的动不了了,即便如此,也只够北方百姓吃几个月的,如果在半年之后,天竺的粮食运不来,就连中原也保不住了。”

李慎闻言满脸无奈,“世子,你看,不是朕不给发粮,实在是大唐也没有存粮。

朕真的想给,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今之计只能是苦一苦燕国百姓,等今年丰收之后,再给燕国百姓赈灾送粮。”

燕王世子豁然抬起头来,咬着牙说道:“陛下,中原人口有一万万还要多的人口,我燕国只有五百万。

中原便是从牙缝中抠出一点来,也足够我燕国吃了,燕国不多要,只要有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五十万套棉衣,二十万石各类的药物,就能让燕国子民安稳度过这个冬天。

还请陛下可怜百姓。

还请陛下可怜大唐百姓啊!”

异常气候对草原的摧残远远比对中原大,游牧是真正的靠天吃饭,他们甚至就连积累都做不到,不像是农耕,好歹还能依靠着往年的储备来渡过艰难。

虽然在连续十年的灾难面前,什么储备也有些可笑,但总之游牧好一些。

李慎叹口气,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诸位宰相,几乎所有人的眼中都是纠结,“诸卿,为之奈何啊。”

这可怎么办啊。

“陛下。”

最终还是洛星云站了出来,斩钉截铁的说道:“陛下,给燕国的粮食还是要给的,当此天下共艰难之时,应当要共克时艰,天下所有官吏的俸禄削减一成,诸家贵族的禄米取消,这些贵族和官吏,总还是不至于死的,大家一起凑一凑,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还是能凑的出来的。”

等到燕国世子千恩万谢的离开,李慎才略带着些忧愁道:“洛王,这削减各家和官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万一激起变动,后果不堪设想。”

洛星云又如何不知道呢,哀声道:“如今只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现在不给燕国粮食,他们可不是坐以待毙,立刻就会南下和我们中原拼命。

单纯和燕国打仗还不怕,但就怕燕国一动,就给了另外几个国家可乘之机。

如果天竺和中南出事的话,那整个中原就全完了,会掀起前所未有的血腥风暴,至少中原的人口死到可以存活的地步,死到粮食够吃的地步。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大唐还在不在呢?谁又能说得准呢?”

洛星云的话让天子立刻升起了一身冷汗,现在的中南和天竺就是中原的两颗心脏,江南则是另外一颗小心脏,全靠这两个地方吊着命。

否则这么大的自然灾害,早就遍地都是烽火,到处都是要活命的流民了,哪里还能安安稳稳的坐在神都,大唐帝国还没有明显的崩溃迹象。

现在大唐帝国因为粮食问题正处于极致的走钢丝阶段,没人知道下一步大唐会走向何方。

如果李慎认识一个年号崇祯的皇帝,大概会相当的有共同语言。

其他的问题都好解决,但粮食这种问题,没有就是没有,就算是洛氏钱行能把钱玩出花来,能让国库里面充斥着钱。

但。

大唐本土加各个藩属国有两亿多的人口,但现在的产粮,就够两亿吃,如果不是帝国强大的统筹能力,能让大部分人只挨饿而不饿死的话,现在早就是饿殍满地了。

人口的膨胀比原先预想的还要高,之前计算到如今,人口大约有一亿六千万,结果现在人口却高达两亿四千万。

如果不是天灾等,这个数字还会继续飞速膨胀,再过一百年,按照之前的速度,人口就会膨胀到六亿以上,甚至七亿,仅仅是想一想,就感觉头皮发麻,这么多的人口,就算是太宗皇帝再世也不可能养活的了。

如今的大唐是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从中原到藩属国,都仿佛是坐在火山口,只要一点火星就会爆炸,然后把中原炸的粉身碎骨。

离开皇宫之后,洛星云就回到了洛王府,深深的叹息着,完全不知道该要怎么度过现在的危机,这不是人力所能够违逆的。

这些年中洛氏也不是没有努力,有关于气候方面的神器也用过,但对于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建国两百多年的大唐,还能维持现在这样的和平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几乎在各个大的方位都有洛氏子弟坐镇,洛氏是真的把大唐当成自己的王朝来对待。

洛氏在如今的大唐,已经算是宗室,基本上洛氏嫡系只要出仕,用不了几年,就封国公,虽然这种爵位都不世袭,但大唐本来也没有几个世袭,然后封疆大吏的官职一封,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成为了惯例。

除了在中原和草原之外,在其他的地方,洛氏的声望现在都是天下无双,按照上一任天子的话来说,“现在能够维系藩属国的朝贡,全都是因为洛氏啊。”

这不算是夸张的话,洛氏子弟在大唐立下的累累功勋,数也数不清,几乎在最艰苦的地方,都能找到洛氏子弟的身影。

洛星云坐在府中沉思,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办的时候。

管家突然冲进来,急声道:“家主,宫中来人,唤您进宫,据说是有加急的战报而来。”

洛星云只觉眼前一黑,战报是现在他最不想听到的东西,他连忙匆匆进宫,他住的地方就在皇宫附近,其他的大臣还没有来,天子直接将战报给他看。

洛星云一看,更是五雷轰顶,那封战报很简单。

燕国贵族造反,燕王已经被杀!

燕国现在数十万人,已经从漠东草原向辽东而去,还有数十万人杀到了漠南草原,这完全就是要拼命一搏。

……

燕国中的形势实际上远远比燕王世子说的还要严重,但是燕王世子不敢说。

燕国这种纯粹的游牧国家,想要集权是很难的,就算是统一听从王庭的命令,但手底下注定会有大贵族的存在,因为牛羊总是要分散在不同人手中的。

在燕国中,除了燕王之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还有几个部落也非常的强大。

在燕国中,早就有人对燕王一脉的软弱不满,认为燕王一脉是在用燕国的名义来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而且这种谋取利益的方式,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他们认为燕王属于投降派,在用整个燕国作为筹码去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在燕国中,尤其是在年轻人存在着一股思潮,“燕国人不是生来就应该生活在这个苦寒之地的,燕国有足够的力量,去夺取更温暖的空间,这片苦寒之地,也该让别人,比如生活在南国的那些贵族来待一待了。”

这个世界上思想才是最锋利的武器,在大唐一统天下交流各方的过程中,种种思潮再次爆发,可以说不比当初诸子百家要差。

只不过现在没有那种明确的各门各派而已,但从科举已经把大部分儒家经典废弃掉可以看出来,传统的儒家已经在渐渐被抛弃。

燕国中的政变又快又急,这些来自各家贵族的年轻子弟,各自率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五岁的青年军,在燕国的首都哈拉和林发动了政变,燕王的亲卫队也被策反。

燕王被直接砍死,然后他们宣布接管哈拉和林,又将大唐派来的官吏斩杀殆尽,洛氏留在这里的钱行等分支,见势不妙赶紧溜走,虽然就算是不溜走,应该也不会死,毕竟钱行还是要合作的,但没有得到主家命令,是不可能合作的。

所以溜走是唯一的选择。

在政变之后,因为人心向背以及身份的原因,很快他们就接管了燕国超过一半的兵力。

当初汉末的那个燕国,就是因为整个国家都想要南下,于是就连皇帝都不敢说个不字,现在的燕国同样如此,燕国的自然环境太过于恶劣了,恶劣到他们祈求自己来生能够生在南国。

中原能给粮食活着的话,那也罢了,但实际上,就算是有粮食,草原上也还是会饿死很多人,这些人都是他们的铁杆支持者。

燕国的骑兵几乎是抱着决死的冲锋来到了漠南草原,这里同样受到了天灾的影响,但比起漠北来还是要好得多。

……神都洛阳,没等其他人到齐,洛星云就直接厉声道:“陛下,这件事不可能再善了了,如果是燕王的话,这件事还能谈,但这些极端分子,是完全不能谈的,必须要严厉的打击他们,才能有后面的说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