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  万历明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深知这位元辅的脾气,他再多言语怕是也无用。

想到此处,他又将求助的目光看向内阁三人中的最后一人,张居正。

张居正感受到高仪的目光,面色沉静点了点头:“先帝晓谕元辅与我提督太子读书明理,今太子困顿东宫,疏离百官,内阁责无旁贷。”

“如今登极事大,礼部既已拟好章程,不容拖延,内阁当不能束手,我自认同元辅的决定。”

“至于此后,我已经重新厘理课业,选拔讲官,为太子传授经典,辅正行为。”

张居正的发言更是重量级,直接让高仪眉头的皱成了一个川字。

他言语中竟然不仅坐实了太子有所失仪,还借着内阁提督太子课业之事,要好好教育这位嗣君。

张居正这是要做什么!?

又联想到高拱、张居正二人都是力主新政变法的改革派。

难道……这二人似乎已经达成共识,有意识地为内阁张目,要令新帝垂拱,打算以内阁独断来推行变法!?

他这位举主可是什么都没给他透风的!

高仪不可思议地在高拱与张居正身上来回打量,似乎要将二人脸上看出花来。

看着二人古井无波的神色,心中已经隐隐起了致仕的念头。

若是真如他所想……

高仪不由打了个激灵,那怕是死了也得被开棺戮尸吧!

高拱见状,适时开口道:“好了,子象,此事我自有计较,你不必理会。”

言毕,又转过头看向张居正,正好张居正也向他看来,二人视线一错即分。

高拱暗自感慨,自己的想法可是不曾对张居正表露过,他竟然从蛛丝马迹看出端倪,并且立马附从,比更亲近的高仪还了解他,不愧是自己多年的金石之交。

三位内阁大佬一个圈子聊天,旁人也不敢凑过来。

就在这时,靠近门外的一人正好张望到了殿外有情形。

他立刻告罪一声,挪步到高拱的耳边,小声说了句什么。

高拱神色一动,便将其随手挥退。

而后高拱当即抚掌大笑,对着高仪,张居正二人道:“子象、叔大,李贵妃终于是将太子‘请’出来了。”

“当真是不容易啊。”

话一刚落,便迎了出去。

高仪本方才见人耳语,就有所猜测,此时听到这话,心底当即一松。

至于高拱话语中的僭越,他也只装没听到。

语气也转为轻松,漫不经心对剩下的张居正试探道:“嗣君以幼冲之年,负艰大之业,二位,任重而道远啊。”

张居正微微抬头瞥了一眼高仪,微微颔首并不说话,只是站起身,跟着高拱一道迎了出去。

高仪看着张居正的背影,心中叹了口气,张居正自幼以神童闻名,又博览群书,见闻广著,必然是知晓此话出处,听出了他言语中的试探与劝诫,可是却无动于衷,显然是决心已下,要有所作为了。

唉,这两人。

安安心心做个裱糊匠等到致仕不好吗?

像此前的内阁首辅徐阶致仕后一样,美酒美人,坐拥良田数十万亩。

或者又如内阁李春芳一般,致仕后继续专研学问。

乃至于回去孝养父母呢。

大明朝,非得要救吗?天下焉有万世不易的朝代?

大明朝,值得杀身成仁吗?于少保的下场不令人心寒吗?

可叹,这些话也只能在他心中想想,他入内阁半年不到,资历不足,万事都以高、张二人做主,此时自然也没有能耐改变这两人的心志。

也罢也罢,既然高拱张居正有心做事,那便随他们去吧,国朝二百年,至今已有倾覆之兆,也合该有仁人志士了。

至于他高仪?为官数十年,上表辞官都十余次了,心早就冷了,不与浊流相汇结党营私,已经是他个人操守的极限,此事他是万万不会掺和其中的。

想明白此节,他突然有些理解高拱为何说出那句,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了。

若高拱真想革新变法,延续国祚,这种激烈之事,自然指望不上一位生长于深宫妇人手的十岁稚童。

更别提这位嗣君的天资禀赋,不做绊脚石都是好事了!

天子垂拱,内阁治政或许才可能有一丝机会。

这位新帝……

怕是只能“大局为重”,做些牺牲了。

就这样胡思乱想着,高仪起身稍晚了一些,才往外迎了去。

……

高仪刚一走到殿外,便看到李贵妃仪仗远远转道离去,令他一怔。

竟是连照面都不与诸臣打?

心中泛起了嘀咕,看来这位嗣君是给李贵妃气得不轻。

他见识过李贵妃被朱翊钧气得七窍生烟的样子,心里有数,此次皇太子又蜷缩在东宫不敢受劝进,李贵妃怕是又动怒失态了。

李贵妃或许是不好在这种时候落嗣君的面子,这才径直离去。

就是这位嗣君,当真一言难尽,躲在东宫不出就罢了,以后可别像他那位祖父一样,二十年不履朝。

这般腹诽着,便将目光看向那位嗣君。

大明朝嗣君朱翊钧,身后跟着那位新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前一后缓步走来。

太子出阁讲学,高仪作为朱翊钧的侍班官之一,见到这位嗣君的次数自然不算少。

在他印象中,说得好听点,这位嗣君就是赤子之心,任然天性,直言不讳的话,就是调皮浮躁,心智中等偏下。

但,今日却令他觉得有些不同。

不论其余,单这份仪态,竟然让他心中忍不住暗赞一声。

只见朱翊钧穿着缞服,身形瘦小,挺直了脊背,踏步从容。神色倦怠哀戚,却又肃然端正。环顾诸臣工时含蓄谦抑,又凛然有神。与众人相互见礼,可谓一丝不苟。

“本宫初御文华殿,万事仰赖诸位肱股之臣了。”

-----------------

注1:上愤恨语臣曰:“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争奈东宫小里?”连语数次,一语一顿足一握臣手。臣对曰“皇上万寿无疆,何为出此言?”上曰:“有人欺负我。”——《病榻遗言》。

注2:东宫出阁讲学,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仪,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四维,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余有丁,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编修陈栋,充侍班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陶大临,翰林院编修陈经邦、何洛文,检讨沈鲤、张秩,充讲读官。检讨沉渊、许国,充校书官,制敕房办事。大理寺左寺正马继文、徐继申,充侍书官。先是,大学士高拱等请选东宫辅导官僚,会同吏部推举。有旨宜加慎选,不必备员。于是拱等名以闻,上从之。仍谕拱、居正提调各官讲读。——《明穆宗实录》卷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