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舍身取义  大唐天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数万叛军兵临城下,与皇宫守卫紧张对峙,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面对皇帝质问,军方统帅王毛仲挺身而出,当众斥责天子无情无义,要为冤死的王皇后讨回公道。

此刻,所有人都望着城楼上的皇帝,想要一个说法。

李隆基伤感道:“朕一时失察,让王皇后蒙冤至死。事后发现不对劲,故而严厉整顿后宫,严肃处理涉事人员,并且提拔王氏子弟,寡人纵有大错,已经幡然醒悟,尽量弥补过失,尔等何必如此纠结?”

王毛仲不为所动,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以前你是一位明君,现在你变糊涂了。因为身边尽是奸佞小人,他们在背后搬弄是非,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君臣离心离德,百姓民不聊生,边疆战火四起,再这样下去就要变天了。”

这番话,是他的肺腑之言,使人震耳发聩,现场很多人深有同感。

毕竟,国家进入多事之秋,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大家有目共睹。

是非对错,自在人心。

王毛仲文韬武略,奉公正直,且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不愿看到皇帝继续沉沦下去,只得破釜沉舟,做出无奈之举。

他起兵逼宫,并非想篡位,只是宦官当道,祸国殃民,为了身家性命着想,为了国家安危着想,不得已而为之。

这是舍身取义,不成功,便成仁。

李隆基沉思片刻,点头认同道:“王将军,你说的话不无道理,如今国家动荡不安,已然进入非常时期,朕会铭记于心,必将自我反省,日后改过自新,立志打造一片朗朗乾坤。”

皇帝敢于面对现实,竟然当众承认错误,胸襟开阔,可敬可佩!

王毛仲顿首道:“陛下能够及时醒悟,实为天下苍生之福,末将冒犯天威,罪该万死,吾等不想造反,只愿陛下圣明,国泰民安,此心昭昭,日月可鉴。”

李隆基欣喜道:“王爱卿,你是朕的肱骨之臣,我们素来亲如兄弟,但请你放宽心,朕发誓有生之年绝对不会动你,若有不满之处,可向朕当面挑明,不必大动干戈,尔等速速退兵,今夜之事权当没有发生过。”

王毛仲摇头苦笑道:“陛下,今日之事无法善了,若你真有悔过之心,先杀掉高力士,整顿宦官势力,再废掉武惠妃,为王皇后正名。若能如此,国家幸甚,吾等心悦诚服,立即收兵回营,等待陛下处置。”

李隆基脸色阴沉,一时为之气结。

高力士恨得牙痒痒,怒斥道:“王毛仲,身为臣子,以下犯上,当众逼宫杀人,岂有此理?劝你见好就收,不要逼人太甚,朝廷之事陛下自会秉公处理,还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

王毛仲破口大骂道:“高力士狗贼!国家腐败,世风日下,皆是尔等阉党作怪。陛下岂不知,东汉末年,宦官乱政,最终导致汉室倾覆,难道大唐帝国也要重蹈覆辙吗?”

此言不虚,近年来宦官集团权利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国家政治走向。

当下,宦官集团有两大核心人物,杨思勖和高力士,两人都是岭南人士,私交甚笃,情同手足。

杨思勖,本姓苏,字祐之,是罗州土著部落首领苏历之子,少蒙家难,净身进宫,由宦官杨氏收养,故改姓杨,从事内侍省。

早年暗中投靠李隆基,参与平定韦后之乱,有从龙之功,迁右监门卫将军,由于他骁勇善战,颇有军事才能,得到皇帝赏识,逐渐平步青云。

目前,官居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上柱国、虢国公,成为历史宦官之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