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先死记硬背再慢慢理解  谁给大明续命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历史原本的轨迹上,大明朝是拥有火器的,甚至火器种类还不少。

除了明军配备的鸟铳外,相传还有戚继光发明的类似于转轮手枪的五雷神机,赵士桢发明的神似加特林的迅雷铳等等。

但这些火器最终都没有得到明军的大范围使用,也没撼动传统武器的地位。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明朝的这些火铳,实际上就是燧发枪,对于火枪的发展史来讲,燧发枪的出现虽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大提高了之前的火绳枪的使用场景,射击精度和杀伤威力,但这只是与火枪的发展自身来做比较。

横向来看,燧发枪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其射程超过百米威力便开始大幅下降,这让火器本应有的最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燧发枪装弹与发射还是不够迅速,对于燧发枪来讲,需要在打完子弹等枪冷却后才能装下一发子弹。

而燧发枪一次性能装的子弹3颗也就是极限,一般情况下一分钟只能打出一发子弹,这样的装填速度是远不能满足我国战争的需要。

在欧洲那种低烈度小范围的战争来讲,燧发枪这样的装弹速度是够用的,但对于中国封建时代这种动辄上万上十万人的战争来讲,燧发枪实在跟不上战争的强度。

也就自然没有得道朝廷和军方的重视。

二是当时的大明朝堂内斗严重,军用火器的发展在大明朝堂是有官员提过,但在内耗严重的大明朝堂,提议发展火器的官员并没有成功走到关键位置,致使本就不被重视的火器发展更加无人问津。

其实朱怡焕能够理解大明不重视火器这一现象,欧洲人之所以能将缺点严重的燧发枪当作战场主力,那真和他们打仗的水平有关。

燧发枪时代的欧洲,打仗是一排人一排人轮着打,第一排人射击完毕后第二排上,以此来争取装弹时间。

这种打法如果放在中国战场,当你站那里一排一排的射击打仗时,恐怕对面的官兵只想笑,这和送人头没太大区别。

......

王府屋内,朱怡焕一边在脑海里想着这些,一边认认真真的画着火枪的结构图。

当然他画的不是老式的燧发枪结构图,而是后膛枪结构图。

后膛枪与早期的燧发枪最大的区别就是填弹方式的区别,燧发枪的子弹填装是从枪口,而后膛枪顾名思义是从尾部装填弹药。

仅是这一个区别,就大大解决的弹药装填速度的问题。

不管这一世的火枪有没有因为老皇帝的到来而得到重视,朱怡焕自己肯定是要重视枪械的发展与制造的。

朱怡焕大胆猜测,这一世的火枪肯定会得到重视,但根据老皇帝自述自己不懂技术,这一世的火枪即便有发展应该也不大。

朱怡焕猜测只要把后膛枪制作出来,自己手上的枪大概率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就算不领先也至少是持平的状态。

“枪?”

张福霖看着朱怡焕画着的图问道。

朱怡焕拿起自己刚刚画好的后膛枪结构图满意的点点头:“这就是更有趣的火药玩法。”

与老皇帝相比,朱怡焕的优势是自己还是懂不少基本的机械制造,虽然动手能力差,但理论知识还勉强,像简单的枪械结构图他还是能画出来。

只是......

朱怡焕心里有些担忧,自己能把图画出来,大明有实力制造出来吗?

朱怡焕本人可是没本事手搓后膛枪的。

“给你。”朱怡焕把图纸交给张福霖。

“这就是你今天的作业,把这幅图记下来,今天就在我的房间,不许出门,记下这幅图后再把图还给我,然后你再把这图画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