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8章 皇庄奏对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8章 皇庄奏对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朝的农学专家,机械专家,发明家,木活字的发明人,转轮式检字盘的发明人,还自创了一套‘活字版韵轮图’,这玩意就相当于现代的拼音输入法,是一种根据古代韵书拣选活字的排版技术。

这位老先生今年已经85岁了,正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老年人的两大关卡,这老爷子都挺过来了,而且身子骨还颇为硬朗,在原历史上更是活到了朱明建国的那一年,足足活了97岁,在古代这个人均寿命不高的年代,能活那么大岁数殊为不易。

他年轻时曾在安徽旌德、江西永丰做过两任县令,后辞官还乡,官做的不大,但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古代四大农学家中,他至少可以排到第三。

而且以前当县令的时候,在任上的贡献也多以劝农为主,同时又生活简朴,还把自己的工资捐出来,在当地兴办学校,修桥铺路,施舍医药,劝课农桑,十成十的好官,只可惜他生在元朝。

这位老先生曾多次批评元朝官吏,自己下乡那是劝课农桑,而其他官吏下乡只会趁机向百姓敲诈勒索,还说那些官只会骄奢淫逸,根本不想自己的一餐一饭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只会横征暴敛,损公肥私,可能也正是看到大环境如此,心灰意冷之下才辞官回乡的吧。

不过王祯辞官后也并没有闲着,除了写农书,顺便搞个活字印刷的小发明,他每年还要到江西、江南等地实地考察农业,指导百姓的农业生产,当然这只是他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什么朝廷的任务。

直到红巾军起义之后,南北交通断绝,老爷子这才待在山东老家不再四处溜达。

对于鲁锦这位大明皇帝,老爷子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是山东人,是被元朝认定的北方汉人,也即契丹人。

山东早在二百年前就被宋朝丢失,成了金朝的治下,之后金朝没了,又来了蒙古人,他从小生活在异族治下的山东,对南宋并没有多少认同感,甚至蒙古灭宋的时候,他才刚刚八岁,又能懂得什么。

再加上他又是儒生,从小学的便是忠君爱国那一套,所以打心底里,他就认为鲁锦这些反贼都是不对的,你们怎么能造反呢?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看不惯其他那些元朝官吏横征暴敛的恶行,认为这些贪官污吏也是不对的,并对南方受尽剥削的百姓十分同情,只是大环境如此,他一个小小的县官并不能改变什么。

之后更是醉心于农业技术,以此来麻痹自己,假装看不见元朝的残暴统治,或许自己多传播一点农业知识,百姓就能过的更好一点吧。

再之后,圣武军就打去了山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反贼的势力,刚开始他觉得鲁锦的兵还行,起码没有骚扰百姓,算是比较好的反贼。

可是没过多久,那位反贼头子就展现出其凶残的一面,鲁锦下令诛灭曲阜北孔满门,全族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甚至就连孔氏在曲阜传承数千年的孔庙也被夷为平地,还让地方官在孔庙遗址上立了块诫世碑,上面写着当汉奸就是这个下场!

这一举动可是把王祯吓得不轻,因为按照鲁锦的界定,只要是给鞑子当过官的都算汉奸,那他王祯也是要被清算的汉奸之列。

虽然鲁锦紧接着就在山东各地张榜解释,说了只诛汉奸中的首恶,而且曲阜孔氏在鞑子那可是世代公卿,在金元两朝享尽了荣华富贵,为虎作伥,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为异族张目,而其他山东百姓又没享到富贵,同样是受异族压迫的受害者,所以并不在清算之列,不必担忧。

可尽管如此,鲁锦‘凶残’的印象还是留在了王祯的脑子里,同时他还认为鲁锦这位反贼首领不尊重儒家和读书人,曲阜孔氏好歹也是孔夫子的本家,就算要清算,这做的也太过分了些。

但是紧接着第二年,就有人把鲁锦发明的脚踏式打谷机传到了山东,山东虽然地处北方,但也有种水稻的,只是比较少而已,大多集中在青州一带。

而王祯可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农学专家,他所著的农书当中,其中‘农器谱’就收录了全天下105种各式农具,每样都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各种农具的用途和结构,不客气的说,这天底下就没有他不认识的农具。

可现在突然冒出一种闻所未闻的打谷机,顿时就吸引了他的注意,跟人打听一番才知道,这竟然是那位凶残的反贼头子发明的,还让人在天下各处推广,这下顿时就让鲁锦的形象在他心里发生了改观。

一个肯重视农业,知道体恤农民辛苦,还为此亲自发明农具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再如何凶残也不能说是坏人,抛开他反贼的身份不谈,这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位贤明之君。

从此老爷子对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还让家人仿制了一台脚踏式打谷机,听说这玩意只能用来给稻谷脱粒,他想亲自实验改进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来给其他作物脱粒。

再往后就是鲁锦建国北伐,一直到去岁年末,今年年初,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那位陛下早在建国北伐之前,就曾令人乘船出海,寻找海外良种,直到去岁冬月才返航,还成功带回了许多海外作物。

皇帝不仅敕封那位探洋使为博望侯,还下旨设置了三个新作物农技推广基地,下令所有府县的每个镇,必须推举两名识文断字,且精于农事的内卫军官兵,到最近的推广基地学习新作物种植技术,等学成了技术就回乡推广。

此事在民间被传的神乎其神,都说是陛下派人去东海深处的仙岛上寻来的仙粮,更有一物,据说是仙人吃的玉米,此物可以在北方旱田种植,亩产210斤,比小麦亩产高出将近一倍。

更为关键的是,据说此物还可与冬麦轮作,可以让北方一年两熟,等大伙都学会了种玉米,将来地里的收成就得翻一倍还多,百姓的日子也就更好过了。

听说还有些其他的仙粮,什么马铃薯、番薯、向日葵、落生之类的东西,听名字就不是凡物,故而各地百姓都对此事十分期待,盼着那仙粮种子能早点传到自己家来。

对于此事,王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作为这个时代顶级的农业专家,海外异国他乡存在良种,这他当然是知道的,毕竟他自己写的农书,就收录了十几种占城稻,这种海外良种往往都能起到妙用。

但是居然有人说是什么仙粮,还什么仙人吃的玉米,这他就不信了,不过他也没觉得一个能成功造反建国的皇帝会这么糊涂,被人糊弄,所以八成是百姓以讹传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