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大马华人!!!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这时服务生端上一盘金黄色的咖喱鱼头,浓郁的香气打断了谈话。
吴达芳熟练地用勺子将鱼肉分开,继续说道:“上个月华人商会和马来人商会联合举办了经济论坛,主题就叫'多种族的经济共赢'。”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连sx都出席了,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林志远夹起一块鱼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看来大马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
吴达芳也是点点头,他指着窗外灯火通明的购物中心:“十几年前那里还是马来人专属的市场,现在华人、阿三人店铺各占三分之一。”
这时电视里突然插播一条新闻:“……教育部门宣布将在国民中学增设华文选修课……”
吴达芳手中的筷子突然掉在桌上,有些兴奋不已。
“我叔叔是退休华语学校校长,他等这一天等了四十年。”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邻桌几位马来青年好奇地望过来,其中一人用生硬的普通话问道:“先生需要帮忙吗?”
这意外的插曲让林志远惊讶地挑眉。
吴达芳擦擦眼角笑道:“现在的马来年轻人都在学中文,我女儿的补习班里有三分之一是马来学生,要不然不好在华企打工”
餐厅老板适时送来两杯拉茶,杯沿凝结的水珠在灯光下晶莹剔透。
“这是本店新品,”他骄傲地介绍,“用来自东大的普洱茶和马来拉茶工艺特调的。”
林志远品了一口,茶香中竟尝出故乡乌龙茶的韵味。
吃完饭,在吴达芳的提议下,林志远一行步行在叶亚来路。
吴达芳戏称吉隆坡是座“堵城”,每天在路上堵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如果遇上下雨则更头疼,因为这里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辆车,有的家庭几乎人手一辆。
原因是大马买车可以零首付,而且汽油便宜,再加上城市公交系统不够发达,想在郊区住宅与市区公司间自由穿梭,就只能买车代步。
“如果你问10个吉隆坡人,有9个人会告诉你,他最讨厌的是吉隆坡的交通。”郑吴达芳笑着说道。
“嗯,交通可是个大问题。我们'大润发'在吉隆坡的首家旗舰店,得选一个交通方便之地……”林志远眉头一皱道。
吴达芳拍拍林志远的肩膀,指向不远处正在施工的高架桥:“看那个'大吉隆坡计划'的mrt工程,等三条地铁线全部通车,交通拥堵能缓解三成。
你们选址可以考虑武吉免登商圈,那里是三条地铁线的换乘枢纽。”
林志远顺着吴达芳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高架桥上工人们正在安装玻璃幕墙,夕阳的余晖将钢架结构镀上一层金色。
“这个项目是东马共建的,”吴达芳补充道,“东大工程师带来了最新的盾构技术,把工期缩短了整整八个月。”他顿了顿,“其实这些年中资项目给吉隆坡带来了不少变化——你看那边新建的太阳能公交站,还有去年投入使用的垃圾回收系统。”
看着“叶亚”路上的行人,人来人往,虽然繁华,但道路确实拥挤不堪。
这里的华人却实多,感觉跟香江地区环境差不多。
我们扮演了很多的社会角色,比如文化传承,灌输整个族群、民族的价值观,把华人团结起来。”
吴达芳说,《星洲日报》目前是大马最大的华文报纸,日发行量达40万份,报社有1200人,有近80%都是华人雇员。
大马文报的一篇报道分析道,大马华人以家庭利益为精神依据,华商也以家庭营业为主,家庭成为企业的根本资金与管理单位,成功商人多出身家族企业的“学徒”制度。
“不可靠”外人的家庭传承,使得很多华人企业不能永续经营,转售或被收购成为逃不过的“宿命”,“分家”、“富不过三代”成为家道中落的致命伤。
有意思的是《星洲日报》,也是“刘氏海外资本”旗下传媒帝国“东方日报集团”收购的文化产业之一。
不出来不知道,一出国吓一条。
林志远感觉,“刘氏海外资本”的触手简直是无处不在。
像他们“大润发”集团这样关乎民生的零售集团就不必说了,像是文化产业的《星洲日报》、文旅产业的“四季酒店”集团也是进入了东南亚人的日常生活中。
另外还有金融领域的“亚太银行”,以及电信行业的“环球通讯”,都在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林志远突然想起,在机场看到的广告牌上,赫然印着“环球3g,连接未来”的标语。
夜晚到来,吴达芳又提议他们一行去游览“唐人街”。
吉隆坡的唐人街又名“茨厂街”,是大马吉隆坡市内最附有华人气息的一片老城。
虽然只是位于当地的一块小面积的土地之上,但是这里却是热闹非凡。
特别是春节期间及其他节假日的时候,这块老街就成了整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讨论,同时这里也是吉隆坡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夜市。
这里卖的东西从东大服饰、布料到中草药都有。而这里和中央市场也是卖水货、假货和便宜货的地方,以衣服和手表居多。
茨厂街是吉隆坡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有东方魅力的一部分。
在韩来吉路和苏丹路有许多中餐馆和小吃店,入夜以后还将桌椅摆上马路。
来这里吃夜宵的人很多。
在这里游客们能够深深体验马来西亚的路边摊文化,这里的路边摊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不卫生,但这里的食物绝对可信并且好吃,你不难发现有些摊子很小但高朋满座。
比如猪杂粥、卤鸭、云吞面、丽丰茶冰室的牛腩面等等。
放学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中学生在这里附近出没,这除了因为附近有几间私立华文中学及几家名声较好的补习中心以外,这里也是学生们购买小礼物及小饰品的好地方。
白天的时候这里会有很多精品批发商及精品店营业,游客们不难在这里买到价廉物美的手信。
夜色渐浓,茨厂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将石板路映照得如同一条流动的星河。
林志远跟着吴达芳穿梭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耳边尽是闽南语和粤语的讨价还价声,摊主们用铁勺敲打锅沿的脆响混着油炸粿条的滋啦声,竟让他恍惚回到了香江的夜市。
“尝尝这个!”吴达芳突然塞来一个蕉叶包裹的糯米卷,“娘惹糕的改良版,里面加了马六甲椰。”
林志远咬破糯米的瞬间,焦浆裹着香兰叶的清香在舌尖炸开,远处突然传来二胡与电子琴合奏的《夜来香》。
转角处,一个戴老镜的银匠正在玻璃柜前熔铸金饰,柜台里陈列着将十二生肖与可兰经纹样结合的吊坠。
“这是第三代传人了,”吴达芳压低声音,“他爷爷四十年带着潮州錾刻手艺下南洋,现在连马来王室都来订制婚嫁首饰。”
话音未落,三个包着头巾的马来女孩嬉笑着挤进店铺,指着橱窗里莲造型的胸针比划,银匠立刻切换流利的马来语招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