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17 [美娱]好莱坞逆转人生
随后,他伸出一只手指比划了一下,“你作为女性亚洲裔的导演,想要在好莱坞导演群体中走出来,必须要有比别人更多的才华。”
史密斯说完后看着乔伊,观察她的面部表情,他以为她会被他说的有些不高兴,但是乔伊确实没有一点儿不高兴,反而笑得潇洒,仿佛史密斯说的她一点儿都不在乎。
也许她还是前世那个小女孩,或许真的会被忽悠,但是现在的她早不是了,她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
她潇洒一笑,“说到底你就是觉得少数裔的女性不会有比别人更多的才华。而我注定再怎么努力也只会被淹没在好莱坞的大浪淘沙中。”
她双手扣在一起,眼光柔和中带着不容小觑的锐利,“也许我们亚裔女性确实不够合群、不够热情、沉默寡言、像个乖顺的芭比娃娃,但是这只是因为我们东方含蓄的习惯而已,其实我们的才华并不输给任何白人女性、白人男性,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被我们的才华惊艳到的。”
史密斯也是无奈地笑道:“我并非歧视,导演这一行不适合女性,女性太感性,不够铁血和硬汉,也不擅长逻辑应用,商业片的基本盘是男性观众,而女人拍不出男人想看的东西,亚洲人又太细腻和墨迹,不适合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节奏感。”
乔伊忽然想起一句话,来自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她轻笑着说:“《费城往事》里说过,不根据个体属性,而根据该个体所属的群体被赋予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的评判个体,就是歧视的本质。史密斯先生,你不会没看过这部如此著名的经典电影,你觉得你现在的说法真的不是歧视吗?你和那些见到黑人就觉得会被抢劫,见到同性恋就觉得有艾滋的人并没有本质区别。”
史密斯愣住了,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好莱坞确实一直存在歧视女性、物化女性的习俗,也存在排挤少数裔的习俗。虽然这些年因为政治正确这股旋风,越来越多的女性觉悟出现在了电影中。
最典型的就是迪士尼电影,能够明显嗅到一股政治觉悟,从1959年的雪肤碧眼的白雪公主,到1989年一头红发的“亚种白人”小美人鱼,再到1992年《阿拉丁》中的阿拉伯穆斯林公主,再是1995年《风中奇缘》中的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1998年《木兰》中的中国木兰是亚裔代表,以及2009年《青蛙公主》中的黑人公主蒂安娜,迪士尼终于可以大嘘一口气,你总不能再说我种族歧视了吧?
但是对女性、少数裔的隐形其实一直是存在的,更多的是在演员以外的其他电影从业人员领域。
但是她不会因为这些而退缩。
好莱坞的光芒太耀眼,让人们拼命追逐着。
而她即使是这么一颗不起眼或者堕落的小小流星,也要重新回到夜空中,用尽全身力气去发光发热。
史密斯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无奈笑了,乔伊如此耿直和认真反倒让他无话可说,他道:“说实话,如果今天你是来演讲的,我一定给你通过,可惜你是来借钱拍电影的,你的履历恕我无法通过,所以你的面试没有通过。”
乔伊礼貌地打了招呼,离开了这儿。
如今这条路行不通,她得另寻它法。
可是办法在哪儿?
难道,这一次的重生,她真的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吗?
不,她不能这么想,她一定会成功的,这一次一定要拼尽全力接近梦想,重生本就是为了逆转人生的。
一定还是会有办法的。
就像她最喜欢的那名男演员,他曾是好莱坞第一人,甚至明星和电影公司的分成模式都是他开创的,他也曾经被诋毁、被污蔑、陷入低谷,几乎差点被媒体毁了,但是最后他还是凭借优秀的作品和正面的作风慢慢站了起来,继续站在好莱坞的顶端傲视群雄。
她此刻,需要的就是那份和他一样的勇气。
丽贝卡很实在地说道:“没关系,我每年都能拍3-4部电影,但是真正上映的可能每年一部都没有,我早就习惯了,独立电影就是缺乏稳定性,但是我也不够格去拍那些商业电影。”
乔伊愉悦地耸耸肩,“相信我,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随后就开始了第一天的进程,因为担保公司的那名员工一直在催促赶紧拍摄抓紧进度。
新版的电影《朱诺》,主要讲述了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
主角是一个很酷的17岁女孩,作为私生女长大的她性格略孤僻,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缺少朋友,缺少关爱,和母亲积怨已久。她受够了母亲的夸夸其谈,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母亲却忙于和其他男人周旋忽略了她,因此她得过且过、甚至自毁的生活态度就是对母亲的“惩罚”。
朱诺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女人,喜欢对朱诺的事横加插手、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意见。当年为了生计提前退学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她将所有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朱诺身上。她想要女儿朱诺考上哈佛大学,让她作为母亲的人生显得不再那么失败。
此时,母亲因为付不出房租,朱诺和母亲搬到了积怨已久如同陌生人一般不联系的外祖母家。
外祖母同样性格古怪,二十年前外祖父受不了她然后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过,将妻子女儿全部遗弃在了这里。所以从二十年前开始,外祖母就已经对这失败的人生绝望了,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怎么布置自己的葬礼上。
矛盾重重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而她们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让朱诺考上哈佛。在这一过程,她们重新认识了家庭的责任和亲情的意义。
一家人无法调和的矛盾渐渐粉碎,最后,朱诺还是没考上哈佛,又一次成为了失败者,但是却发现一家人已经凝聚在了一起。
这一家子“失败者”在种种经历后,让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成功和失败的意义。
人生除了成功和失败,还有生活。
这种剧本明眼人一看就是冲着奖项去的,但是乔伊认为它有属于她的独特之处,那就是主角又酷又锋利的性格,她在片中拥有大量辛辣锋利的对白,正代表了欧美这群90后孩子的生活状态,punk般炽热的非主流个性和她锋利的语言每时每刻都可以把气氛染活。
其次是温暖和触动人心的拍摄方式,描写失败者的“丧家犬文艺喜剧”题材。要知道这种题材在未来的几年内可是大放异彩,当然前提如果电影足够优秀,再结合这样的题材,基本就不用担心票房和口碑问题了。
随着一切准备就绪,拍摄也就开始了。
可是开拍第一天,她似乎就对丽贝卡的妆容很不满意。
她找来化妆师,严肃申明了一点,“朱诺是一个很酷的女孩,超短裙酷吗?一点都不!有什么比格子衬衫和牛仔裤更酷的组合?”
化妆师点了点头,然后拿出一支颜色很淡的唇彩说,“要不要给嘴唇加点颜色?”
“不!”
随后,第一场戏重新开始。
丽贝卡坐在走廊的窗台上,看到她暗恋的老师从面前走过,她斜着眼眯了下他,然后略带痞气地对他说道:“老师,你身后的衬衫有一截没塞进去。”
杰森显然愣了一下,然后莫名地有些尴尬,“朱诺,要上课了,你怎么还不进去?”
丽贝卡跳下窗台,没有理睬任何人,而是直接离开了学校。
“咔”,乔伊停止了这短短的第一幕戏。
她觉得很满意,丽贝卡将朱诺那种略带朋克的锋利表现得很到位。
但是她对摇臂上摄影机的位置似乎有些不满意,她从监控器里发现摄像机的角度有些偏转,达不到她理想的要求,她便打算去和摄像师交流。
是的,只能交流,将她的想法告诉摄影师,如果让她亲自去抗那台机器,她是绝对扛不动的。
很多人都说电影行业有歧视,为什么女导演那么难以出头。
在最底层的时候,很多女导演就被淘汰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在圣丹斯电影节这种专门为独立电影准备的电影节出现之前,普通人想要成为导演,就必须在剧组混着,有一定积累,公司才会给你试一试一些小成本电影,然后才有机会接大制作。
混在剧组的套路是,场工——场记——第n副导演——第1副导演,当你熬到这个位置了,你才有机会执导,如果正好有导演扔给你小成本试试,你就可以上位了。
而大部分女导演可能还没熬到第1副导演的位置,就被刷掉了。
原因是体力问题。
导演一句话让你去查看船底部的构造是否适合拍戏,副导演就得脱了衣服往水下跳。
导演一句话摄像机位置有问题,副导演就得和摄影师抗着二十几斤重量的摄影机搬来搬去。
导演忙活一整天,但是副导演就得拿着一个大喇叭在整个片场扯着破锣嗓子吼一整天传话。
导演只要拍戏就行了,副导演可是整个剧组的事都要操心!
别说有才华就可以跳过这一步底层搬砖的过程,当年李安也是从在剧组管器材开始的。
所以有几个女人能扛得住这么被当牲口使唤的过程?
不过随着独立电影的兴起,许多女导演都找到了新的道路,那就是自己筹资拍摄独立电影,这样就可以跳过传统的底层搬砖过程。
所以,圣丹斯电影节这种独立电影节的产生,造福了多少女导演。
回到拍摄现场,经过和摄影师的交流,她决定将第一幕戏重新拍摄。反正顶多浪费点胶片,她为几台35mm的摄影机准备了足足250盘科达5222彩色胶片,每盘122米。
按照拍摄一分钟27米的底片规格,一盘能拍4.5分钟。那么按照一般电影的长度20盘也就够了,但是乔伊保守的买了250盘,因为任何一个导演拍摄的素材都绝对会是影片长度的几十倍,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大导演可能甚至是几百倍。不多准备点可是不行的。
而当天要拍摄的最后一幕,也是故事的灵魂桥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