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9.第49章  奈何明月照沟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安十九有一幕僚名叫周元,说是幕僚,也可以理解为安乾放在小十九身边的眼线,不时背着安十九向京中传递消息。

不过小十九一向安分守己,安乾对他还算放心,给周元的命令也是大力辅佐小十九,凡江右人脉,尽可使用。

是以周元听说夏瑛在巡视民窑时,不加掩饰地赞誉安庆窑,让各大民窑学习其上行下效的统一管理以及向其包青率看齐后,就明白了夏瑛的意图。

加之张集窑、泸定窑从旁打配合,昨日的一出可谓蓄谋已久,一下子扰乱了军心,让民窑人心浮动。

他和安十九分析,夏瑛应是想推选安庆窑当民窑老大,借此来制衡己方的势力。

安十九对周元不乏笼络的意图,但顾念其是安乾派来的人,多少有点排斥,闻言没好气道:“本官能不知晓吗?你们是怎么办事的,那么多人看着,能让安庆窑跃过湖田窑去?”

什么制衡不制衡的,到了安十九这儿都是明晃晃的示威。

夏瑛上任突然,京中局势不明,安乾如今自顾不暇,他只能孤军奋战,安十九想想这虎狼环伺的局面就头疼,不觉对周元加重了语气,“你被干爹委以重任,若不能一举扳倒夏瑛,看你如何同干爹交代?”

周元祖家在前朝算名门望族,因政党之争被牵连,得先帝不喜,举族流放。他家道中落,不得不委身官宦苟且偷生,见安十九发作,也没自辩,只磕头告罪。

安十九一连被夏瑛撸了好几班人马,这才乱发脾气,待他平静下来,又亲自上前扶起周元,哀叹一声:“我一时心急说了重话,还望先生勿怪。”

周元连忙推辞说不敢。

安十九当真忧愁:“夏瑛先发制人拉拢了安庆窑,看样子其他民窑会纷纷倒戈,这时局对我等不利呀,先生有何妙招可以化解?”

正说着,门房通报,徐稚柳到了。

周元与安十九对视一眼,打住话头,各自理了理思绪。

等徐稚柳进门,安十九立刻请人上座。因他殷勤备至,亲自来迎,这一靠近就看到了徐稚柳略显狼狈的模样,不免愣住。

徐稚柳衣裳破损,胸口有一大块泥渍。鬓发应是经过重新梳理,乍一看还算规整,只发髻略有些歪。

“这是怎的了?”

徐稚柳随口道:“路上起了意外,没多大事。”

安十九不疑有他,叫人拿来干净的衣裳,徐稚柳去内间换上,才出来和他们说话。

这期间安十九已从小厮口中得知县衙门前发生的种种,因下将马夫重重骂了一通,又对徐稚柳道:“这该死的奴才,大白天不长眼!竟叫少东家跌出马车,若是磕了碰了你担当得起吗?!”

那马夫吓得抖如筛糠,连连讨饶。

徐稚柳说无恙,想替马夫找补几句,不料安十九二话不说,给高矮护卫一个眼神,其中一人直接上前将马夫拖了下去。

马夫似乎预料到自己的结局,挣扎着看向徐稚柳,徐稚柳还未开口,被安十九抬手打断。

未几,只听马夫发出一阵凄厉的惨叫声,后院扑棱棱飞起一行麻雀。

众人随之看去。

今儿是个阴天,初晨有雾霾,显得整片琼宇灰蒙蒙一片。安十九的声音冷不丁响彻在这异样清冷的院中:“不中用的奴才,留着也是浪费。”

有了这一出,随后谈话周元和徐稚柳都屏气凝神,不大自在。

安十九让人上了茶点,随便客套几句,徐稚柳正要提昨日夏瑛巡窑的事,就见安十九话锋一转,突然问道:“少东家过去不是和那小神爷交情甚笃吗?不若将他拉拢过来?安庆窑若没了小神爷,怕是就没资格和湖田窑叫板了吧?”

小神爷可以说是安庆窑的定海神针,也是安庆窑称霸一方的底气。安十九当然不认为梁佩秋能轻易被撬动墙角,否则那些个民窑早就抢疯了,未必轮得到王瑜。

只看他和徐稚柳私下的往来,也听说过不少他们同进同出的传闻,这才有此一问。

不想徐稚柳只轻轻揭过:“不怕和公公交个底,我不是没有动过拉拢他的意图,只他之于王大东家,就好比我和叔父,外人无法介入。再者,之前我与公公有些误会,安庆窑不乏有和湖田窑结交的意思,我们这才有了走动,不过逢场作戏罢了。”

安十九皱眉:“是吗?”

想到方才那马夫所说,徐少东家被冲撞地跌出了马车,小神爷几乎第一时间冲了过去,不像逢场作戏呀?

徐稚柳看出安十九的疑虑,拿起茶,漫不经心地开口:“公公若不信,尽可派人去查。”

他这话虽然掐头去尾,但没有一个字是假的,不怕安十九调查。

表面上,他和梁佩秋于暖窑神唱大戏那一晚“相”识,因着外头热闹,席间宾客都被转移了注意力,那小兔子还被他吓得仓皇而逃。

这在旁人看来,无疑是他说了什么又或“欺人太甚”,联想湖田窑和安庆窑多年龃龉,并不奇怪。

之后他和梁佩秋公开相处的每一个时机,都和安十九巧妙关联。于这一点,安十九这个局内人最清楚不过。

他细细回想了一番,当真找不出徐稚柳话里的漏洞,只他这人疑心重,若存了心思,不试探出个真假绝不放心。

是以他嘴上不说,点点头就算了事,心里却有了章程。

尔后又说起镇上形势,眼看安庆窑攀了夏瑛的高枝,夏瑛又是地方大官,行事直接,不好收买,安十九遂让徐稚柳和周元给出主意。

想到夏瑛一到任上就给了张文思狠狠的下马威,把张文思挤到县丞的位置,等于架空他的权柄,生生断安十九一条臂膀。既然如此,何不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周元俯身说了句什么,安十九眼睛一亮,抚掌大笑。

“甚好,他不是想借安庆窑来向我施压吗?我偏不让他如意。”

若夏瑛是盾牌,安庆窑是锋矛,那么,梁佩秋就是淬毒的矛头。安十九旋即转向徐稚柳:“是你逢场作戏的老熟人呐!少东家,此事权且交给你办,莫要让本官失望。”

**

同一时间,梁佩秋送青螭耳瓶去县衙,见到了传说中的西南酷吏夏瑛。

夏瑛年近四旬,长相朴实无华,因多年积劳成疾,骨相清癯,显得身条格外细长,不过生就一双有神的眼睛,笑不笑时都神采斐然。

这样一个人走在街上,若不说他的身份,谁也不会将其和“西南酷吏”四个字联系到一起。

王瑜早就派人去西南打听过,听说其手段酷辣,颇有几分狠劲,为人虽也清正,但行事风格和杨公那样注重礼法的守成派完全不同,夏瑛属激进派,万事以大局为先,不拘小节。

朝堂上对其褒贬不一,有欣赏也有贬低,一度为其接掌景德而争吵不休,让皇帝大感头疼。如今他立下军令状来到景德镇,自然要干出一番实绩。

王瑜和夏瑛来往过几回,在夏瑛有意的无意透露下,多少对他接下来的打算有所了解。

这次梁佩秋带着任务过来,先是顺利交接了供奉瓷,待到夏瑛拿出一份文件递给她,她也没多少意外,只略顿片刻就接了过去。

夏瑛说:“这是重要文书,你且在这里看完,有什么想法尽管直言。出了县衙,就当什么都没看到过。”

梁佩秋点头称是,带着几分沉重而忐忑的心情打开文书,入目所及即是——“百采改革”四字。

往下是有关瓷业改革的细化条款,她逐一看过,不由心惊夏瑛来到景德镇不足一月,竟然对瓷业种种弊端了若指掌,提出的改革方向无一不切中要害。

这里头事关宦官利益的项目当然不少,只更多的还是瓷业本身的问题。要透过表象一针见血地瓦解痼疾,非深植瓷业行当多年的老行家,外行几乎不能看破。

夏瑛如何做到?难道他在景德镇有人?得了高人指点又或京中有更高的指示?

梁佩秋于瓷业和党争都算稚嫩,只想到这些可能性,不过,对她来说,于瓷业有利的改革是好事,夏瑛既想听听她的意见,她也不吝讨教,于是细致看过两遍后,她提出几点看法,和夏瑛一一沟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