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81章 本地主义,诸国伐唐!  周朝侯爵家族史书实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燕国军中,燕国贵族正进行最后的战争动员。

从哈拉和林一路杀进中原,并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野心,而是真正的从内心中的不满。

“来自大燕的儿郎,在长安,听从我们的命令,燕王愧为燕武王的后裔,他屈辱的臣服于中原朝廷,而置我大燕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而置我大燕百姓的福祉于不顾。

这世上难道有人生来就应该生活在黑暗中吗?

难道这世上有人生来就应该生活在困苦之中吗?

至高的素王教导我们,这世上的每一个人,他都公平的爱护,无论中原还是草原。

为什么,我们就要在寒冷的草原上生存?

为什么,我们就要眼睁睁的看着幼稚的儿童,死在寒风之中?

为什么,我们就要在边疆守卫?

这不公平!”

真正最舒服的就是葱岭以西的中亚和西亚国家,虽然同样是草原,但这里的草原可比漠北草原环境好太多了,这里的生存环境,和恶劣一点关系都搭不上,而且这里同样可以种地,这一点又比燕国不知道强到了哪里。

我们逐水草而居,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有些事情最怕的就是对比,草原的生活水平必定是不如中原的,就算是普通百姓,那也一定是中原的生活水平更高。

这朱温也是一个相当不一般的人物,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从一个低级的军官,一步步走到现在爵封郡公,一镇节度使的位置,他先是在山东镇压过来两次起义,后来又镇压过来两次藩国部落造反,依靠军功走到了现在。

后来朱温意识到大唐的情况不太好了,因为朝廷连续多年裁撤军队的人数,这是明显的财政情况不好,朱温知道这一定是因为天灾,导致朝廷大量的粮食都用去赈灾。

————

朱温得意道:“安西军和北庭军进了我河西的地盘,他们对我又没有什么防备,杀几个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然后我再将他们嫁祸给青海上的藩国。

他宁愿看到燕军杀进洛阳,也不想看到李克用立下大功。

情绪的调动已经快要到达一个临界点了。

你们愿意吗?”

而且现在的朝廷,就靠楚国和宋国吊着命,一旦天竺和中南的藩属国造反,不出三个月,黄河以东、淮河以北,就会遍地烽火,没饭吃的百姓为了活命,可不会管什么大唐。

李茂贞的地盘更靠近洛阳,就算是出什么事,也是李茂贞先出事,况且河西上下被他打造的如同铁桶,上上下下都拿到了好处,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里的事情。

如今我等就要亲自去问问天子,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宋国子民,难道藩属国的子民,就比中原低人一等吗?

忍耐只能受到更久的压迫,我们的祖辈已经受尽了苦难,如果我们不反抗,未来我们的子孙就会依旧在草原上承受风霜寒雪。

这下朱温终于深深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才算是舒展开来,“洛氏终究不是天下第一,在上面还有皇族只要是做臣子,终究事有不逮之时。

一千年后,我宋国先祖,受高宗皇帝之命,跋山涉水,两百多年啊,终于将宋国这一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建设为现在这样的千里沃野。

在大唐猛然爆发内战的消息一路向西传之后,波斯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组建大军,要东征挽救大唐。

朱温认为养兵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这种情况,万一以后有什么变化,手里没兵可不行。

我朱全忠,对大唐可是一片赤胆忠心啊。

燕国旗帜鲜明反唐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这就有点像是宋朝给辽国送岁币,这件事本质上挺耻辱的,但落到实际上,对于宋朝是真正的九牛一毛,每年被官员贪污的都比这多的多,和清朝那种将国家变成半殖民地的赔款完全不一样。

他们将会被刀剑加身,斩下头颅,让所有人看到叛徒的下场。

朝廷震动!

“杀进长安!”

不仅仅是藩属国,还有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比如蓬莱、箕子这些地方,都会寻求独立。

白花花的银子,在海洋上漂浮,最后都流进了大唐的国库,丰收的粮食,都进了中原的府库。

步骤很简单,先把长安百姓的财富收集起来,然后均分给燕国士兵,其中的大户人家被重点关照。

这是张氏第一次从朱温的嘴中听到这些话,这是一个她不曾见过的朱温,看的很远,看的很透彻,或许正是因为看的这么透彻,他才会做出现在的决定吧。

不是天竺和中南这两块粮食产量极大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其实不算是特别好,主要还是太热了,热带是会影响人性格的,就算是中原人过去之后,经过上百年,也会有些懒散。

这些人便是我的军队,我率军东进,李茂贞阻拦,我和李茂贞大打出手,这一打,就是三年五载,亦或者十年八载,有胜有负,总之是没能通过,这又能怪不了谁呢?

如果朝廷派人来,乱军之中被杀,也很正常吧。

波斯王坐在缀满宝石的王座上,手中则是黄金的权杖,他深深的叹息着,而后无奈的问道:“我的大臣,请问你们,如今的情况,本王应当如何做呢?”

作为不生产的士卒,朝廷已经无力供养,只能暂时裁撤,但朱温没有这么做,在河西这片土地上,节度使衙门毋庸置疑是最强势的部门。

而接受勤王诏令的臣子,在后面基本上也都是位极人臣。

在大唐帝国的统治范围内,燕国属于军事的上位圈,经济的最底层,所以燕国的不满是最大的。

为夫的这个儿女亲家,可是一个上好的借口,等我和李茂贞交战,拖着不往东进军,倒要看看朝廷怎么办。”

民心。

一个卷发黑瞳容貌略带西方的大臣,穿着来自东方的丝绸,高声道:“国王,我曾经是一个罗马人,那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帝国,曾经也遭遇过毁灭,我深深的明白一个伟大帝国的人民会如何想。

他们居住着华美的房屋。

听到朱温的感慨,她深深的忧虑道:“大唐养士三百年,列位先帝都有恩德,这天下之间,愿意为大唐赴汤蹈火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现在掀起反旗,只怕是会给他人做嫁衣啊。”

这成为了极好的朝廷盟友,从为波斯复国开始,几乎每一代天子的御前会议中,都会有来自波斯王室的贵族,每一代天子的妃子中,也总有波斯的公主,一百多年来,除了极少数的情况,没有中断过。

作为李克用的死对头,万一燕军被李克用击败,那可真是比杀了李茂贞还难受。

这场发生在夫妻间的对话,在沉默中落下了帷幕,朱温心中怀着一丝丝的隐忧准备进行关键大业。

……

去号召国中的勇士,告诉所有的子民,大唐在召唤我们,准备上战马和弯刀,带上干粮和饮水,等待勤王的诏令。”

一群认为遭受不公的人聚集在一起,是极度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这些人还拥有着这个冷兵器时代,超一流的战斗力!

他们有能力夺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原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集合体,而燕国太穷了,从中原随便抢一点,都够吃的盆满钵满。

为什么!

难道长安的人天生高贵吗?

难道洛阳的人天生高贵吗?

既然同样生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中原人就可以在繁华的城市中,享受着四方的物资,他们甚至就连晚上都有灯会去欣赏。

无数道声音在回荡,“不愿意!”

两百七十年!

我们已经不能再忍耐了。

这番话让波斯王心潮澎湃,“是啊,伟大的帝国绝不会毁灭于宵小之手,素王将会庇佑大唐天子,帝国的国祚将会千年万年,直到时间的尽头。

过去因为亲唐派有强大的后盾,所以实力更强的本土派,只能伏低做小,但现在不同了,大唐自身难保,没有能力远征,那亲唐派的末日就来临了。

燕军在见到粮食和李茂贞留下的人后,就明白了一切,对于李茂贞这种贪生怕死的人,燕国贵族虽然心中鄙夷,但表面上自然是相当欢迎。

发自最内心的呐喊,在长安之北的渭河上回荡,来自燕国的骑兵,万马长嘶,万剑齐举。

尤其是在其中一方极度强大,比如大唐帝国。

当来自洛阳的勤王令来到河西的时候,朱温深深的吐出了一口气,他竟然露出了笑容,虽然他读过书的不是特别多,但是历史上发下勤王诏令的情况,基本上都是朝廷顶不住了,才会这么干。

在帝国寻找盟友的的时候,会更看重一点,那就是选择那些只能依靠帝国而存在的盟友,波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

“洛阳的天子抛弃了我们,他只做中原人的天子,却让我们在草原上自生自灭。

燕国军队接管了长安,然后在长安中进行了一场财富均分。

大唐帝国葱岭以西的统治,是比较复杂的统治,在这里没有一个绝对的强权,而是玄门的神权,诸国王大公的王权,以及来自唐帝国总督、宣慰使的管辖权,互相交杂。

草原和中原的对立,甚至都不需要挑动,只需要将衣食住行,医教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摆在燕国人的面前,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极度愤怒。

这百年来,有多少人在中原位列高显,就有多少不得志的士人,往各节度使的幕府、刺史的幕府,还有那些藩属国的幕府中跑。

他们之间或许各自有争端,但对于大唐的态度则是一致的。

所以燕国在意识到大唐内部虚弱的时候,立刻就揭竿而反,其余藩属国却没有这么做,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军事行动。

这个天下终究不是洛氏自己说了算的。”

我们是诸夏的子民,我们为了开拓诸夏而前往西域,我们为了中原的和平而在草原上奋战,但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

我们在草原上,见到天灾和死亡。

如果不是因为天灾的话,大唐或许还能昌盛三百年。

“本公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朱温闻言却笑道:“为夫可不是要掀起反旗,现在和朝廷作对,那岂不是愚蠢吗?

只不过是要趁机夺取安西和北庭大军的军权,然后借机讨伐陇右的李茂贞罢了。

国王,请向诸国的国王发去国书吧,请向玄门的圣座去致以问候吧,号召所有心怀大唐的义士,一起组建神圣的同盟,向东进发,挽救可能毁灭的帝国!”

至于天下对大唐忠心之士极多,的确是如此,但天下对大唐早有不满的人也极多。

朱温的妻子张氏是个聪明贤惠的女人,曾经参加过科举,还中了举人,只是后来因为科举改制,导致她最擅长的东西,不在科举中,后来就没有再参加科举。

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四镇都被要求回防关中,其中陇右节度使已经事实上背叛,这道诏令是下给李茂贞之下的其他人的,谁杀了李茂贞,统率陇右军立功,重重有赏。

但波斯王抬眼看了看这一路上拦在他面前的一众大唐藩属国,就有些感觉无力,那根本就不就是波斯所能够全部战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